第 56 章 医馆加食肆(5 / 6)

加入书签

“医家言,‘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稚唯觉得怎么总结都不如《伤寒论》的原本条文经典。

这跟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还不一样,“治未病”存在两者之间的转换关系。

她相信长者肯定能听懂,反正不需要他知道这句话出处,不需要他知道肝脏与脾脏之间在中医上的关系,只要把“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成前置条件,把“当先实脾”当成结论或者怎么做就行了。

“阿唯年纪小,是不懂长者的烦心事,但万物一通百通,想来道理都是差不多的吧?”

因不知道长者确切的问题,稚唯说这番话时表现出来的不确定和犹疑都是真实的。

这让秦王政和蒙恬深深看了她一眼。

“昔年诸子周游列国,最擅长的就是借事喻意……”蒙恬似是无意感叹道。

劝谏君王当然要婉转,诸子百家或是将真理道义、政治主张藏在真假难辨的故事中,或是借用别的“职业”,比如医家治病、厨子烹饪、木工做活等,来劝君王如何治国安民。

不过稚唯正在复盘自己方才所说的话有没有问题,错过了蒙恬半清不楚的低语。

“将军说什么?”稚唯疑惑问道。

蒙恬摆手没说话。

知道心腹爱臣是不欲给小女子太大压力——这点确实跟他的长子很像——秦王政微挑眉,目露一丝笑意,语气却相对平淡的赞道:“女医心性

通透。”

稚唯只当这是礼貌性的称赞,笑笑就过去了,转开话题道:“将军不是说,还有什么想问阿唯吗?有关食肆的事。”

蒙恬看向王上以作请示,见王上颔首,才道:“方才看得粗糙,不如阿唯再带我们转转?”

稚唯一愣:“……啊?”

出去转转?

确定不是吓人吗?

〈85〉

扶苏在诊疗室门口站了一会儿,确定里面沟通良好,夏家小女子没被自家阿父吓到后,就让近卫守在门口,自己漫步离开。

这两间相邻的食肆里有很多新奇的东西,他想再观察观察。

先是与诊疗区比邻的半边区域,其实也不能算是食肆。

这里很乱,靠墙一侧杂七杂八摆放着很多高脚椅子,其余地面大多铺着藤席,看过病的黔首就在这里等待,等夏家食肆的雇工给他们熬好药,喝了再走。

需要喝药的黔首们每人都拿着半边木条,扶苏在一边旁观,见一雇工小心将熬好的一碗药连同半边木条送到夏翁那里,老者看看木条上的标记,中气十足地喊:“三十一号!三十一号在不在?”

很快就有黔首跑过去出声回应:“在在在!”

夏翁接过黔首的木条,与自己手中的木条并在一起,若两半木条的边缘锯齿相合,还不算完,老者会对着木条上的文字仔细查问:“叫什么名?哪里人士?你是家属?家属不行,你带着人过来喝……走不过来啊……”

夏翁招手叫过一名少年,让他端着药跟家属走,嘱咐道:“一定得看着病者喝完哦!”

与端碗动作的小心不同,少年爽利地答道:“放心吧夏翁!都多少个了!交给小子!”

扶苏见状轻笑,这木条是借鉴了集市上的货品交易管理办法,防止药碗被错领、冒领。

在这里喝药,就省得黔首们回家后再费柴薪熬药;另外,药汤不是寻常吃食,当场喝还能避免不怀好意之人钻篓子闹事。

一举数得。

若这是夏家小女子想的办法……真是机灵。

除了熬药喝药区,夏家食肆门外还垒着土灶台,断断续续加热着专门对外市卖的防寒汤,有不要钱的葱姜水,也有不同价格、纯正的中药汤。

几乎每个过路之人,都会被辛辣的味道吸引过来,喝上一碗葱姜水,整个肚腹都暖了。

扶苏让随行的侍者去准备些干净的碗,却没要葱姜水,而是再往前走走,来到隔壁的食肆。

这儿的门口有同款土灶台,只是一个灶口加热着菽浆,另一个灶口后,站着一位大冬天光着半边膀子的壮汉,壮汉手持长箸,正在专心炸豆腐丸子和豆渣丸子。

菽浆的醇香和丸子的油脂香随风飘出四里地,惹得周围人频频吞咽口水。

叶老板娘裹着厚厚的羽绒服,不嫌冷地站在门口招揽生意。

终于有人忍不住上前问了两句,似是听到了灶台上没有的东西,露出疑惑之色,叶老板娘

便从灶台下拎出一个木桶,掀开上面的干净麻布,露出下面白嫩的、微带浅黄的豆花。

“直接吃就行,若是想吃咸的,咱这里有大酱、腌制的葵菜可以加,看你要什么?”

那客人显而易见的,陷入了纠结。

叶老板娘看到围过来的人群光东问西问就是不买也不急躁,笑吟吟道:“里面可以进,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