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5章 印度变化(2 / 3)
方市场对苏松两地产的布价格上形成了碾压,几年下来北方市场被吞噬殆尽,周边的日朝两国市场的布,都是官营厂的天下。现在的问题就是单纯的因为原材料的不足,苏松布的市场还能保留一些,再不像以前那样碾压全国了。
这其中火车的出现,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大大的降低了运输成本和节省了时间。
昔日作为拳头产品的苏松布,现在面对官营产品,打不过,真的打不过。
承受了巨大损失的江南缙绅忍不住了,必须要有所动作了,赶上山西那边的一拍即合,两边合流了。
山西又是个啥情况呢?也很简单,就是生意不好做了。尤其是京张铁路通车后,更是难以为继。
传统的辽东市场,一条津黑铁路开通,直接给晋商干黑龙江底去了。
以前晋商靠啥产品挣钱呢?两大类,铁器和粮食。
铁器,皇家钢铁厂的产品和遵化铁厂的产品,靠着铁路一路运到关外,嘎嘎乱杀。粮食,南洋的粮食直接在天津上岸,铁路运输成本优势太大了。关键一点,南洋那边的粮食是真便宜,很多甚至都没本钱的,就一点海运的费用。众所周知,海运的成本最低了。
最最关键的一点,铁路局把持了铁路的修建和运营,就给外面留了股市这一条缝。
股票是真挣钱,前提是你能买的到。任何一条铁路的股票,上市流通的都是少数。
以京张铁路为例子,一块钱的股票,涨到二十块了,就问你掌握了六成股票的铁路局,晋商们眼红不眼红?
他们才不管你掌握股票的目的,他们就看见你的股票值钱了,缺钱可以拿到银行做抵押,以后完全可以不用面向社会募集股本了。
铁路局是官方机构,也就是说,掌握了央行和铁路局的皇帝,单单靠一个铁路局,就已经基本摆脱了未来十年财政上的压力带来的危机。
皇帝有钱了,缙绅们还拿什么来制衡皇权?皇帝有钱了,还能不能坐视皇权不下乡的情况继续发展下去。皇帝有钱了,会不会像太祖那样,没事就杀几个士绅开开心?他们怕了,是真的害怕了。手握枪杆子的皇帝,愿意跟缙绅讲道理,完全就是因为出兵成本高,不是因为皇帝善。
林如海也没坐轿子,也该乘马车了,此刻在马车上的林如海,头疼的难以忍受,下意识的抬手抓头发。
身边的常随赶紧过来,伸手帮忙按捏。
“老爷,啥事不能与姑爷好好说呢?”
林如海缓了好一阵才无力的摇头道:“你不懂,那小子是要掘了缙绅的根,谈何容易啊!这天下从来都是缙绅的天下,官员,哪个不是缙绅?”
林如海看问题还是很透彻的,所以才多次劝贾琏,劝说无果后才默认了那些人的作为,心里想着只要他在,能保贾家无恙。
现在的情况看起来,还真不知道谁保护谁呢。
眼前这一关,没准就过不去了。
天下确实是士绅的天下,但是怎么说呢,林如海也看到了,士绅和士绅真不一样。
有的士绅,最大的利益已经脱离了传统的地租。
围绕着国企的一干受益者,他们也是缙绅,是贾琏天然的盟友。要不然,他们种的卖给谁?
贾琏这边回到家里,莺儿等在门口呢。
“舅老爷来了,说是有要事,夫人让俾子在这候着通报一声。”
下马车就听到这话,贾琏自然给宝钗留足了面子,笑道:“走吧,我去看看。”
莺儿落后一步,跟着贾琏走了一段,至无人处才低声道:“爷有日子没去夫人处了。艺二爷都开蒙了。”
宝钗的儿子,起名贾艺,儿子之中排行第二。私下里,下人都叫他艺二爷。说起来贾琏至今也就三个儿子,贾荃,贾艺,贾芝。
目前还远远谈不上多子多福,主要是东府那边两个,不能算在贾琏的名下。尤其是秦可卿的儿子,差着辈分呢。
二十多的宝钗正是好年华,有心再生一个,奈何屡屡不见效果。
黛玉进门之后,贾琏还真是偏心一些,按说该贾琏休息的日子,都选择去了黛玉处。
贾琏回头看看莺儿,见她面颊泛红,笑道:“也就一个人,你啊,脚上的泡都是自己走出来的。”
莺儿低声道:“总比配了小厮要强的多。”
贾琏不再说话,女人的心思很难琢磨
薛蟠对贾琏的畏惧或者说是敬服,深入骨髓。
此刻贾琏明明没到,他却站在门口等了半个时辰了。
远远的看见就迎上前说话,脸上倒是喜气洋洋的。
“琏哥,小弟有礼了。”
“你这是有好事了?”贾琏站住笑着搭话,薛蟠转身做势道:“进屋说!”
宝钗站在院内万福:“给爷请安!”
贾琏无语的摇头道:“行了,在家里呢,俗礼就省了。怎么没见艺儿?”
“族学下课,不得给大夫人问安啊?还有老太太处,也是要晨昏定省的。”
宝钗这么一说,贾琏恍惚道:“我这些日子都忙昏头了!”
贾琏有一点好,谁生的孩子谁带,没有强行把孩子交给王熙凤养着。
更衣之后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