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4章 行与不行(2 / 3)

加入书签

义名分上是没问题的。

当然也要分时候,像明末那种情况,根本就做不到。

如今国家处在盛世,处在绝对强势的地位,事情办起来还真就不那么难。

所以说,盛世求变,就是这个道理。

盛世的时候,国家高速发展过程中积累了很多问题,一旦稍有停滞,就必须抓住机会进行调整。

这个道理其实现实中就能看到,企业做大了就会出现大企业病,不就是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积累了太多的问题,在某个阶段必须调整么?

不求一次调整就能根治某个问题,但只要一直坚持随时调整,最大限度的保证某些问题不会发作,变成大问题。

在这个过程中,同样有很多问题是没有及时调整,导致暴雷的。即便如此,也比大面积的问题一起暴雷要好。

矛盾一旦集中爆发,那是要动摇企业根基的。

现在的周帝国,处在一个高速发展的调整期,所以贾琏才要抓住机会,尽量的解决一些过去忽略的问题。

别以为绕路走就没问题,不存在的,只要企业不断的扩张和发展,就一定会衍生出新问题。

后续的事情暂时与贾琏无关了。

皇帝和内阁确定之后,先出一个纲要,交给下面落实和执行。然后在执行的过程中,结合方方面面的经验,试点结束后,拟定新法,推广全国。

贾琏在江南的补税行动,有其特殊性,没有太多的借鉴价值。

要搞试点,为何不在京津,而在两广呢?

这其中的含义,值得玩味。

回到家中的贾琏,梳洗一番后用饭,与家人说话,晚上早早睡下。

次日起来,特意去了宝钗的院子内,让她去叫薛家在京的主事来。

薛家的根基在南方,京中主事乃一族叔,至贾府面见贾琏后,贾琏当面交代一番,使其记录口述,贾琏不留文字。

主事族叔出了贾府,立刻出京城南下,直奔广州去寻薛蟠。

贾琏与南洋以及两广官员之间的联系,多数由薛蟠来完成。相互之间不落纸笔文字,素来是极为谨慎。

所谓试点的建议,贾琏当着众人的面无话可说,实际上不可不防。

要说工商税收有遗漏的地方,南方官营企业从来都不是重灾区,反倒是私营企业问题严重。

原因自然是显而易见的,京城高官多,勋贵多,工商税收方面除了官营企业比较收规矩,私营企业哪有老实依法纳税的?

乌鸦落在猪身上,只看见别人的黑。

所以才要奔着贾琏起家的老巢而去,有没有公心,有,有没有私心,也有,有没有害人之心,你猜。

站在贾琏的角度,经过江南税案之后,不知道多少人想要他立刻去死啊。

现实情况是,即便贾琏人在江南时,私底下依旧有官绅对贾琏恨入骨髓,恨不得生啖其肉。

可惜奈何不得贾琏,并怕的要死,只能在私下里蛐蛐。

京城也一样,贾琏回京之后,不少人慌乱不堪,生怕贾琏在京城也来一回。

最少说再不济钱消灾,实际上哪个不是善财难舍呢?

明明最合适搞试点的是京津,现在被内阁一杆子支广东去了。

这种现象贾琏并不气馁,真要因此气馁,那什么事情都不要做了。

只要是个人,斗争,无处不在。即便你选择隐居山野,也要与大自然斗争,与野兽斗争。

人生在世,哪有不斗争的时候呢?

即便你躺平摆烂,每天也需要两千大卡的热量,出门也要有一身衣服穿,在家里蹲还要交电费,要有电脑手机。

说句最难听的,费城那些生化危机,也要有钱去买药,否则就是生不如死。

难得的假期居家,贾琏每日偷懒,早晨起来的很晚,吃了午饭陪孩子们说说话,下午在贾府内四处闲逛。

晚饭是各家请吃。

先是二房那边,贾政请赴宴,贾琏如约而至,见宝玉在席间,不免客气两句。

言语之间,宝玉各种禅语,大有要出家的意思。

年龄大了,贾政也吓不住宝玉了,每每语气严厉的呵斥,宝玉也不过是低头不语,如同耳边风。

没一会宝玉便告辞退下,贾政不耐烦的撵走他了。

叔侄二人时,贾政不免叹息一声:“不要管那个小畜生了。不器与如海兄为翁婿,本是一家人,为何有隙?”

贾琏还想关心一下贾宝玉何时出家呢,没曾想贾政先发问了。

从政-治前途而言,贾政已经走到头了。原本是有把宝玉扶起来的意思,看不到希望后,大概是想扶孙子了。

提起贾琏与林如海之间的问题,无非是担心贾家林家一旦闹起来,两家都不落好。万一都因此家道中落,孙子怎么办。

从内心深处,贾政是非常希望缓和贾琏与林如海之间的矛盾。

“二叔言重,我与丈人并无私人恩怨!”贾琏实话实说,贾政可不敢信:“既无私怨,为何流放林氏族长?”

贾琏顿时愕然道:“二叔何出此言?我去江南,身负钦命,林山以长辈自居,阻挠钦差办案,带了很坏的头。没有杀他祭旗,只是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