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2章 没一个简单的(2 / 3)
谋逆不杀大臣的潜-规-则深入人心,整个官员阶层,还真的是怕李元杀人。
这种事情只要开了一个口子,以后根本堵不住。皇帝要杀人,只要罪名成立了,还真就合理合法。
“诸卿商议吧,先生随朕来一趟。”李元起身,顺便叫上了贾琏。
此举导致诸公愕然,纷纷看来,羡慕嫉妒之色溢于言表。
贾琏也同样愕然,不过还是很自然的起身跟上了,表情上看不出端倪。
别看是新君,生于帝皇家的孩子,哪有一个是简单的。不过区区一句话,贾琏成了内阁的众矢之的,传出去呢?
跟着李元出来,在宫内慢步,李元不停下不回头,贾琏也不说话,默默的跟着。
“龙禁尉调查过,先生遇刺案,此辈皆有重大嫌疑。”李元突然站住回头,说了一句惊人的话。
贾琏及时站住,没有撞上去,惊闻此言,面露惊愕:“陛下,此事非比寻常,龙禁尉可有证据?”
李元面无表情道:“龙禁尉查出,忠顺王多年以来与关外生意往来密切,没少往辽东和漠北走私军械。至于货源嘛,京营三镇,每年都有一定数量的报废,是不是报废,下面的军官一句话的事情,他们钻的就是这个空子。父皇丧期期间,走私也没停过,这些年陆续走私了上千支步枪。外戚也好,宗室也罢,觊觎官营企业也不是一天两天了。朕登基后,王氏快速的与他们搞在一起,朕也不得不下决心。”
这话说的,如果是不知道真相的人,还真要被感动坏了。
“微臣不知从何说起。”贾琏还是做出了一副感激涕零的样子,抱手九十度躬身行礼。
李元暗暗得意,心道:以先生的能力,不难猜到哪些人嫌疑最大,如今朕为了除掉了一些威胁,感激是自然的。
“朕也不全然是为了先生,也有贪腐过甚的缘故。”李元没有扶起贾琏,而是继续往前走,贾琏赶紧起身跟上。
内阁这边看到的报告,自然是不全面的,只有相关的贪腐以及走私方面的罪证,抄家获得的金银,那也是打了折扣的。
好在内阁心思不在这上头,无论是谁,都怕被卷进去,现在看了报告,没有牵扯到内阁,外臣更是一个都没有,自然是放心了。
一番商议的结果,流放去关外最合适了,毕竟有一个忠顺王,还有两个王氏子,不看僧面看佛面,流放太远就是结仇了。
皇后的面子,必须要给足,否则谁知道以后会不会被记恨,遗祸子孙。
都是权利生物,知道权利在手时该做点啥,免得将来退休后,遭到疯狂的报复。
这类事情不是没有发生过,只不过历史比较久远了。太上皇年间,早期的党争就比较凶残,失败者往往结局悲惨。
方白衣能在太上皇年间坐稳首辅的位子,靠的就是他对官员的庇护,能救一个算一个,这才导致他威望极高。方白衣做首辅后,太上皇也没再杀一个大臣,除非是谋逆。太子案所谓的从逆者,方白衣的坚持之下,也仅仅是流放。
从这点看,周帝国也吸取了明朝的教训,其中以朱祁镇杀于谦为最。皇帝连于谦都杀,导致君臣离心离德的后果太严重了。
文臣也一样,党争失败的下场很惨,对政敌自然是穷追猛打,不死不休。
当然了,党争主要原因还是生产力发展停滞了,蛋糕不够分了造成的。这点看看现在的米国就知道了。
太平年间,一旦陷入了这种因为存量竞争的时期,党争注定是要出现的,为了利益斗的你死我活。晚唐如此,晚明也如此。
宋朝的党争也很激烈,但是皇帝少杀甚至不杀大臣,这才能在北宋倾覆之后,南宋半壁江山快速的凝聚成型,又坚持了一百多年。
明朝作为后世皇帝的反面教材,很大程度上与朱祁镇杀于谦,崇祯动不动就杀大臣有很大的关系。
君臣之间的信任被打破的后果很严重的,皇帝还喜欢杀大臣,那就完蛋的更快了,可以说一泻千里。
当然这些与贾琏没关系,他不是不想杀,而是不希望朝局动荡,影响了正在快速做大的蛋糕。
实际上研发厅、铁路局能存在,很大的程度就是因为现在是做大蛋糕的期间,没有必要为了存量利益斗的你死我活。
至于贾琏自身的遇刺案,虽然没有明确的证据,但是贾琏也看出来了,这不是哪一方能自己做到的,而是多方的合力所致。
原因也很简单,利益太大了,大到有的人愿意铤而走险。
至于皇后的王氏族人嘛,估计就是被人利用的蠢货。他们最多就是提供了帮助,王氏不可能拿出那么多死士,底蕴太浅了。
所以呢,李元表示有针对刺杀案的因素,贾琏心里也就是一笑而过。
真正想贾琏死的人,一定是资本同行,在资本增值的本能驱动下铤而走险,这才符合马克思关于资本的论述。
想到这里,贾琏没想过立刻进行激烈的报复,首先想到的是要加快股市的融资行动了,将更多的民间资本吸纳进来,缓解资本因为增值需求的焦虑。只要钱进了股市,那就不是他们能说的算的事情了。现在不着急,等缺钱用的时候,才是给这些人一些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