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2章 意外的助力(1 / 3)

加入书签

第712章 意外的助力

王子腾当年平叛之时的做法影响深远,非常的简单粗暴,叛军抓到就杀,没有反叛的按着头问人家服不服,不服就杀。

方圆几百公里的范围内,杀出了一大片无人区,这就是王子腾。

也就是西域足够大,不然那点人都不够王子腾杀的。

白莲教虽然不是王子腾,但也是名正言顺的教派,就问你信不信吧,不信就滚蛋,不要在这片地方呆着。

这种做法无疑会导致反抗,可是你一旦反抗了,白莲教的人就有话说了:你看看,都说他们不服气了,这就是在造反啊。

然后把安西军的人摇过来,带头反抗的一律干死。

用白莲教的话来说,这就叫非我族类。

只能说信仰这个东西非常的特殊,有时候是真的好用。

白莲教在安西这片地方获得新生,过去的传教模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以前在本土传教,那都是在底层搞互助,今生无望只能寄托来生。

其实宗教这玩意多数都是一样的,都是今生太苦了,求一个死后或者来生。

比较特殊的就是道教了,什么来生不来生,当然要活在当下,要修行,要飞升。

现实烦恼太多,那就避世咯,躲山里修行。

这大概就是道教干不过儒教的原因了,儒家讲入世,讲奋斗,讲实践。讲达则兼济天下!

两家都讲君子自强不息。只不过发展方向不一样。两者有一个共同的前提,个人的修行。

佛家能融入中华,也有这个个人修行的因素。但怎么说呢,佛家更有欺骗性,很容易被当做敛财的工具。

比什凯克方向的方师长,获悉轮换的部队抵达阿拉木图后,立刻丢下手头的事情,带上警卫连骑马三天三夜抵达阿拉木图。

见到贾莳之后,方师长通报了整个安西的近况。

上一轮推恩令之后,杜尚别的安西公危机感爆发,接着一通向西猛冲,快速发展。

看似发展的很快,实际上留下了不少的隐患,尤其是白莲教的强制推广,导致了大范围的反抗。

安西公可不惯着本地土着,配合白莲教采取了残酷的镇压,过去两年到处大开杀戒,威慑地方。

这就导致大批的土着部落被迫迁徙,一部分往东去了阿斯塔纳,一部分往西退过里海。仅有很少的一部分土着顺从留下了。

离开的各路土着,汇聚在东西两侧之后,最终都爆发了叛乱,这个说法是安西军的说法,人家可是自称起义的。

现在安西军的主力被牵扯在里海周边,为了给安西侯擦屁股,比什凯克的独立师也要帮忙盯着后勤补给线。现在留在比什凯克的兵力只有一个团了,阿斯塔纳的叛乱,根本就有心无力。所以,一切只能靠贾莳带来的这个新编师。

贾莳也很头疼,他这个新编师的情况是骑兵少步兵多,抵达阿拉木图之后,倒是补充了一批马匹,但也就是勉强能有一个正规的骑兵团,一个骑马步兵团。普通人学习骑马也需要时间,熟练的骑马行军乃至作战,更需要时间。

在安西这片地广人稀的土地上,脱离了马匹行军的步兵,想要打歼灭战可太难了。本地土着都是游牧民族,他们根本不跟你打阵地战。

向来是打不过就跑,甚至打都不跟你打,直接就跑,你追吧。

追击倒也不是不行,后勤补给怎么办?一旦补给线拉长了,机动性更高的土着频繁袭扰补给线,就能让你崩溃。

这也是方师长无奈之处。

贾莳听完对方的情况通报之后,反倒露出了微笑道:“迪化将军告知,正在谋划修建一条铁路,将迪化与阿拉木图连接起来。安西烽火四起,应该与此事有关。沙俄人是不会坐视这条铁路顺利修成的,否则以后他们想要回来,那可就太难了。”

方师长知道贾莳的出身,很自然的提醒他一句:“眼下比什凯克方向自顾不暇,你都是来轮换的,没必要冒险。”

贾莳很有信心的笑道:“谢过方将军,我对部下有信心。此番西来,如不能平定阿斯塔纳的叛乱,你我两部的交接轮换就是一句空话。”

方师长也知道这是实话,点点头:“确实如此,必须先把这一波叛乱压下去。有个现象算是好消息,提前告诉你高兴高兴。”

贾莳被他的话逗乐了:“还有好消息么?太难得了。”

方师长道:“原来的驻军之中,三分之二都在本地找了女人安了家,其中来自漠南草原的骑兵全都选择留下安家。来的时候一万五千人,回去能有个五千人就算是烧高香了。我找你商量一下,比什凯克附近可以多搞屯田的单位,让这些自愿留下的官兵集中起来,武器不要收回,如此有自保的能力。当年王太尉平叛,打完就走了,这片地方得有自己人,才能长久的成为我国领土。”

贾莳沉默了一会,这些士兵的女人,真的是在本地找的么?难道不是抢的么?不要欺负我没见识,我才是最早一批过来的正规军。

嗯,这也是没法子的事情,都是年轻的小伙子,当兵之前家里穷的饭都没得吃的占大多数。

跟着队伍来到安西,吃饱了肚子自然要想媳妇。记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