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5章 嘴脸(1 / 2)

加入书签

忽如一夜春风来,满城非议一夜改。

早在最开始的时候,李治抛出求贤诏就是在下饵。

就像钓鱼。

最好的渔夫,往往是以鱼饵的身份出现。

先抛出求贤令,再用平北策,将关注度直线拉满。

所有闻讯投来的荐书和投卷,李治其实都有看。

若是以这个时代的标准,的确是能从中挑选出许多优秀的文章。

人才不人才先不说,通过科举考试的录取还是没问题的。

然而,这样的人才并不是李治需要的。

一则,这些人的才学主要集中在文学方面,想从中挑选出出将入相的干才,希望渺茫。

再则,最主要的是,这些人的出身,无一不是世家门阀,天然上就站住了李治的对立面。

故而,李治才引而不发,借用库狄琉璃的名义发出一个平北策去,竖在外面给人当靶子。

真正的聪明人,肯定会看出李治是在用琉璃平北策做范本。

至于那些只会挑毛病的、抱怨的、自暴自弃的……

这些人都不在李治的选择范围内。

等到火力集中的差不多了,李治再抛出真正的鱼饵——九大边城的官爵。

名利之心,人人有之。

再怎么标榜清高,也少有人对名爵不动心

的。

如郑怀节这等沽名钓誉之徒,更是如此。

韦爵爷对这种人有过十分精辟的总结,“嘴上强强的,心里旺旺的……”

放在后世的网络上,绝对能与王某泽的真香定理相媲美。

更何况李治公开选拔,即便方式不同以往,可也阻止不了文人士子们趋之若鹜。

皇榜上的更新内容,除了对第一策的诠释之外,主要是向外说明本次选拔的详情。

洛阳城里的读书人看的晕头转向,可换了一个现代人过来,大多数都能一眼看出来。

这其实就是一个招标书而已!

甲方当然是皇帝爸爸,乙方就是这些有志仕宦的士人。

至于项目,则是九边第一城——沧州!

后世人或许会奇怪,为什么李治会把第一城放在沧州。

实际上,在这个时代沧州还真就距离前线不算远。

从沧州往北不到二百里就是范阳,天下有名的大阀、五姓七望之一的范阳卢氏就在此地。

按照如今的地名来解释,也就是在京津地区以南。

自范阳再向北,在唐时还是突厥、渤海、契丹以及奚等草原民族的牧马地。

历史上,安禄山造反以前,就是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受封东平郡王,镇

抚东北地区。

出于对范阳卢氏的忌惮,尽管东北地区的契丹一族已经被李治打的烟消云散,但李治稳妥起见,还是把第一座新边城设在了沧州。

沧州乃是燕赵故地,地理位置优异,枕燕山而带沧海,控扼要道,是南下北进的必经之地。

而且,唐朝时期的沧州东面,还有许多部分依然被海洋所淹没,十分契合到李治的下一步计划。

借着新立边城的机会,李治在朝会上提议,将本次科举的殿试与沧州官吏选拔结合在一起。

毕竟新立一州,刺史、别驾、长史、司马、六部功曹等等,可以安置的人不要太多。

朝会上倒也不是没有人反对,可这些人大多都是有自家子弟参加本届科考的,人数相对于整个大唐来说,少的可怜。

更何况李治还十分大度的表示,第一次殿试不会局限于本届科举考生。

这一下立即就打破了那些人垄断本届科举的阴谋,相对其他心动的朝臣来说,这些人属于少数派中的少数派。

毕竟,谁还没个亲朋好友,兄弟子侄,门生故吏?

不仅如此,李治还特意向群臣征询意见,选出十位德高望重的饱学鸿儒作为殿试考官。

至于主考官,当

然是由天子来担任。

如此一来,殿试的阻力直接可以忽略不计了。

散朝之后,殿试的消息立即传遍全城,整个洛阳的风气又是为之一变,四处都是喜气洋洋。

既然陛下恩准,许了大家可以投书参加殿试备选,没道理那些高门子弟能行,我们这些寒门士庶却要被排挤在外的吧?

至于说,考官都是士族大家出身,哪又有什么关系?

糊名制虽然不是毫无破绽,但总能保证基本的公平。

满洛阳城内,到处都是兴奋的士子文人,议论的话题,全都与本次殿试有关。

偶有提及皇帝陛下,也都人人称颂,言必称圣人。

夸耀起来,什么“礼贤下士”、“胸怀四海”、“宇量恢弘”……

如此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