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8章 抚军(1 / 2)

加入书签

摆在李治面前的两份文书,都有提及各地的气候记录。

一份是户部郎中王友直的奏疏,上面提到北方各地去年冬季干旱少雪,今年关中、河南、河东各地将有干旱。

另一份则是影卫的气候记录,上面却写着去年冬天北方数地暴雪成灾,其中就有王友直提及的关中、河南等地。

同样是关于北方的气候,两份文书的记述却是截然相反。

李治有种直觉,王友直在撒谎。

而且从感情上来说,李治也更愿意相信影卫的气候记录。

再联想到王友直提及应对干旱的各项措施,李治很顺利的就找到了对方的目标。

粮食!

尽管猜到了王友直的意图,为了稳妥起见,李治还是打算先行确认一番再做打算。

虽说这个年代的主流是经学,对于气候的研究不多,记录档案更是少的可怜。

不过,李治还是很快就想到了解决办法。

第二天散朝之后,圣驾直驱洛阳南大营。

前番平灭渤海高氏叛逆,朝廷的封赏早就已经核准并下发,而今李治亲自前往营中,接见立功将士。

“国之大事,在戎在祀”,抚军算得上是皇帝最重要的本职工作之一。

所以这次抚军虽然有些突然,却也没人觉得哪里不对劲,只

是少不了有人暗中羡慕嫉妒恨。

士人君子们觉得,皇帝尚武,非国家之幸。

数年以来,大战频频,疆域倒是扩大了,可对他们这些门阀士族来说有什么好处?

反倒是皇帝权威日盛,凭借着新立的神策军,不断侵蚀着士人们的传统势力范围。

就比如这一次的渤海郡高氏一事,就足以佐证。

若是在以往,没有神策军的话,皇帝怎么敢悍然动手,几乎是秋风扫落叶一样就平灭了一个上品士族?

真惹急了这些世家门阀,他们未必不敢像前隋时期那样,再来一次杨玄感之乱。

洛阳的其他各卫则是五味杂陈,同样是朝廷的军队,可待遇上的差距却有若鸿沟。

按理说十六卫的待遇都不会差,毕竟都是拱卫京都的强军,但和神策军却根本没得比。

旁人的羡慕嫉妒恨,越发助长了神策军的傲气。

待遇好,机遇多,地位也高于其余各卫。

如今想要加入神策军的人,简直是多如牛毛。

李治前后多次从神策军中汰选大批年过四十五的老卒转业,历次相加已经多达四万人。

而后神策军再依照李治的旨意,招募新兵补齐缺额。

李治对这些新兵的要求是非常严格的,既要识字,又要身体健康,身

家要清白,还要忠于朝廷——也就是他这个皇帝。

而且在年龄上还有限制,必须处于十六至二十二岁之间。

尽管如此,四万多的兵额还是迅速补齐。

谁都知道神策军的待遇高,为了争抢这些名额,各卫、各州郡府军简直是抢破了头。

每一个入选的新兵都是各军各卫的好苗子,都是从十六卫、各地府军当中遴选,优中选优而来。

进入了神策军之后,这些新兵的精神面貌也是焕然一新,即便以前有些从老兵油子哪里学来的坏习惯,也迅速在神策军的大熔炉里得到矫正。

皇帝陛下要来神策军抚军,最高兴的就属这些新兵了。

他们当中,大多数都有在其他各卫、各州郡府军当兵的经历,可那时候别说面圣了,两个品级大些的官老爷都见不到。

现在敢如神策军,就有机会面圣,怎么不叫这些新兵蛋子们激动?

不少人都在心里狂喜,都觉得拼了命的表现,被选入神策军真的太值了。

未时一刻,圣驾在神策军重骑营的护卫下徐徐驶入神策军大营。

“吾皇万岁!”

不知道是哪个新兵,太过激动,脱口而出。

这一下,直接就把将士们本就高涨的情绪直接点燃,整个神策军大营中,都是

一片整齐的呼喊声。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

李治在玉辇上待着有些气闷,正好顺势起身,微笑着向车驾两侧的将士们挥手致意。

看过后世阅兵式的读者老爷们,对此都不陌生。

可对这个时代的将士们来说,皇帝永远都是神圣、疏离,高不可攀的。

像李治这样,主动与将士们见面打招呼的,简直是闻所未闻。

一时之间,整个南大营的欢呼声雷动,响彻云霄。

原本一刻钟的路程,因为李治临时起意,圣驾足足走了半个时辰才到达中军大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