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八章 特殊人物(2 / 5)
。但王力的担忧也不无道理,咱们得找到一个万全之策,既能让专家发挥作用,又能确保工程的政治方向不出问题。这事儿,得慎重再慎重。”
张志成接着说道:“师长,我愿意担这个风险!要是因为用了他,出了啥问题,我一人承担全部责任!咱们现在最缺的就是技术支持,有了他,说不定好多难题都能迎刃而解。为了工程,我豁出去了!我相信,只要咱们用心去引导,他一定能为工程做出巨大贡献。而且,咱们可以制定严格的监督机制,从工作安排、技术方案审核到日常行为管理,全方位把控,确保万无一失。”
王力还是一脸担忧,“老张这可不是闹着玩的,你当真想清楚了?!你忘了上次那个通信员,就蹲在帐篷里摆弄电台就把我们都害了!这可不是小事,一旦出问题,就是大问题。咱们不能再重蹈覆辙啊。”上次通信员事件给他留下了深刻的阴影,让他对任何可能存在风险的事情都格外警惕,他害怕再次因为一个疏忽,导致工程陷入危机。
张志成用力地点点头,“想清楚了!咱们不能因为怕担责任,就畏首畏尾。工程要紧,国家的战略部署要紧!我信得过这位专家,也信得过咱们自己,一定能把控好局面!”
林师长凝视着张志成坚定的目光,又转头看向满脸忧虑的王力,沉思片刻后,缓缓开口:“志成有这份担当,确实难能可贵,可这事儿毕竟干系重大,绝非儿戏。咱们还得再仔细谋划谋划,想想如何把风险降到最低。”
众人再度回到指挥部,围坐在那张破旧的桌子四周。林师长从公文包里取出一份文件,递给大家:“这是那位专家的详细资料,你们先看看。”
张志成接过文件,认真翻阅起来。资料显示,这位专家名叫陈启明,毕业于国内顶尖水利院校,曾参与多个大型水利工程建设,在专业领域成果斐然。但在一次学术讨论中,他提出的观点与当时主流思想相悖,因此被打成右派,下放到农场劳动改造。在农场期间,他仍心系水利事业,利用业余时间研究水利技术,结合实践提出了一些创新的想法。
孙专员看完资料,语气平缓地说道:“从资料来看,这陈启明确实是个人才。咱们工程眼下遭遇的技术难题,像渠道防渗、夏季溶雪性洪水对边坡的压力等等,他在以往项目中都有过成功的解决经验。他提出的一些创新技术和理念,或许能为我们的工程带来新的思路和方法。”
王力皱着眉头,手指点着文件上“右派”两个字,忧心忡忡地说:“可他这政治身份摆在这儿呢,咱们要是用他,万一被上面追究,那咱们谁都脱不了干系。而且,他在农场待了这么久,技术理念是否还能跟得上时代发展,是否适合咱们这个工程,都得打个问号。”
张志成放下文件,一脸认真地说:“老王,咱们不能只盯着他的身份。如今工程进展缓慢,技术难题犹如一座大山,沉甸甸地压在我们头上。陈启明有能力帮咱们搬开这座大山,咱们不能因为一个身份问题,就错失这样的人才。至于技术是否过时,咱们可以和他深入交流,实地考察他的过往成果,再做判断。”
林师长点头赞同:“志成说得在理。咱们来到新疆建设兵团,就是为了给国家做贡献,为边疆发展出力。现在有机会推动工程顺利进行,咱们绝不能退缩。不过,王力的担忧也不无道理,咱们得想个周全的办法,既能让陈启明发挥作用,又能确保工程不出岔子。”
众人陷入了沉默,各自思索着。过了一会儿,孙专员抬起头,提议道:“要不这样,咱们先让陈启明以技术顾问的身份参与工程,先不给他正式编制。这样一来,就算出了问题,咱们也还有转圜的余地。而且,在合作过程中,我们可以密切观察他的表现,根据实际情况再决定是否进一步任用。”
王力依旧有些迟疑:“这样能行得通吗?他要是知道咱们只让他当顾问,会不会不尽心帮忙?毕竟,没有正式身份,他可能会觉得自己不受重视,缺乏归属感。”
张志成接过话茬:“我觉得可以先试试。咱们先跟他把话说清楚,只要他能帮工程解决问题,我们会在合适的时候,为他向上反映,争取恢复名誉。而且,咱们在工作中也可以多留意观察他,给他充分的尊重和信任,让他感受到自己对工程的重要性。同时,我们可以制定详细的工作目标和奖励机制,根据他的贡献给予相应的回报。”
林师长权衡了一番,拍板道:“行,就这么办。志成,你去跟陈启明谈。你跟他打过交道,比较了解他的情况,你去把咱们的想法原原本本告诉他,也听听他的想法。记住,要坦诚相待,既要让他明白我们的需求和期望,也要理解他的处境和顾虑。”
张志成站起身,身姿挺拔,语气坚定:“是,师长。我一定把这事办好。”
张志成来到吉普车前,陈启明正坐在车里,眼神中透着一丝落寞。张志成轻轻敲了敲车窗,陈启明打开车门走了下来。
张志成看着陈启明,神情诚恳:“陈教授,我们商量了一下,想请您以技术顾问的身份,参与我们的水利工程。眼下工程碰上了不少技术难题,渠道防渗效果不佳,夏季溶雪性洪水很容易在上游造成滑坡,形成堰塞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