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3章 一身转侧绝域,晓譬诸国,不负班超之志(2 / 5)

加入书签

为主,陆路运输为辅。

两路齐发,保证前线的粮食供给。

“……善,吾命陈元龙自淮南再发一批粮食到徐州来。”

“届时于徐县、夏丘、睢陵处中转,运往青州。”

“分两批运输,一路出海,一路过黄河走冀州,往北运去辽东。”

刘备大手一挥,批了两拨粮草往辽东去。

他对辽东战事的态度就是,

能不打就不要打,若非打不可,那就往死里打。

所以,为了保证战事的顺利。

刘备予以了李翊尽可能多的支持,亲自提笔写了一道手谕,发给时任青州牧的关羽。

命关羽一面配合麋竺出海运粮,保证运粮工作顺利。

一面又命他见机行事,若有需要,便从东莱出兵,登陆辽东。

与李翊海陆夹击,务必保证平辽战事的顺利进行。

刘备所做的一切工作,都是在为李翊平辽战事保驾护航。

一经发令,包括徐州、淮南、青州、冀州、兖州泰山、鲁国等多处州郡。

开足马力,全力生产运作,为平辽战事服务。

……

幽州,辽西。

李翊率一万多人马,正式进入辽东属国。

于渝水处扎营结寨,构筑起防御工事来。

要想打入辽东郡,就得先跨过辽东属国。

而这里,是峭王苏仆延的地盘。

此前李翊征讨三郡乌桓之时,由于阵斩了踏顿,降服了三郡领地内的胡汉之民。

此战不单单震慑了三郡乌桓,更加令当时未及参战的峭王亦大受震撼。

他想着,李翊既收服了辽西郡,就该回冀州去了。

不曾想哨骑探报说,李翊居然要将辽东给一并收复了。

这令苏仆延又惊又怕,一时间踌躇难决。

不知该站中原人这边好,还是站公孙度这边好。

中原实力更加强大,但其人大部分精力都忙于内部战争,而对中原外事务疏于管理。

公孙度虽然弱小,但也只是相较于中原势力。

其在辽东就是东北王,就连苏仆延都得向公孙度纳岁贡。

现在两大强权起了争执,要在他的领地干一仗。

苏仆延对此毫无办法。

如果说他直接作壁上观,任看两大强权相斗。

最后谁赢了他帮谁,倒不失为一良策。

但显然,不论是李翊还是公孙度,都不允许苏仆延作壁上观。

公孙度下令,命苏仆延封用重兵封锁住昌黎城。

不许李翊的大军入内,只要其过不了昌黎,自然到不了他的辽东。

而李翊这边,则要求苏仆延赶快放行,不要逼迫他使用武力强闯。

他这一战,是奔着公孙度来的。

“唉,难呐难呐……”

苏仆延背着手,在王帐内来回踱步。

两边同时下达最后通牒,此时的峭王是进亦忧、退亦忧。

不知道该帮谁。

这时,人报辽东使者韩忠至。

苏仆延赶忙命人将之请入内。

“……尊使,有何吩咐?”

苏仆延将韩忠请入上座,客客气气地的询问。

韩忠趾高气昂,冷声道:

“峭王,汝莫非已忘却辽东是谁当家做主了?”

“若无吾主支持,汝得以在辽东属国当峭王否?”

“……这,小王从不敢忘。”

苏仆延面露难色,天气虽寒,此刻的他却紧张得出汗如浆。

“……哼,既然没忘,何不发兵退却李翊之兵。”

“难道汝想使其渡过昌黎,袭我辽东公孙乎?”

“这!冤枉!”

苏仆延赶忙辩白道,“小王已经派人在昌黎设下重兵,李翊大军并不得过。”

“……哼,可韩某却听说,汝与李翊使者交往频繁。”

“莫非想等哪日趁我等不备,好放其进辽东乎!”

苏仆延陡然一惊,暗想是谁泄露了此事?

辽东乌桓部,势力弱小,要是没有公孙度的庇护,他们早就被鲜卑人给吞并了。

苏仆延也是靠着公孙度才得以当上峭王的。

所以苏仆延打心眼儿里敬畏辽东公孙氏。

但李翊一战平乌桓,同样也震惊了苏仆延。

一汉当五胡,从来不是说说而已。

苏仆延他也不想得罪李翊。

所以虽然暂时在昌黎用重兵堵住了李翊军前进,但又派人送去牛羊劳军。

以安抚李翊的情绪。

这种两边讨好的方法,终究不是长久之计。

苏仆延也知道他必须赶快做出决定,在辽东公孙与李翊之间做出选择。

“天朝大军,非小王所能抗衡的。”

苏仆延的态度忽然变得强硬起来,沉声对韩忠说道:

“未知公孙将军,能予小王何种支持?”

言外之意,他要是帮了你公孙度,你能不能保住他的王位?

呵呵,痛快人儿!

韩忠不怒反笑,将一枚印绶取出,交给苏仆延。

“……这是我主命韩某交予大王的。”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