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5章 观李翊用兵,虚实相生,奇正相合,颇得孙吴之法(1 / 5)
却说李翊得了关羽的青州之兵,立马向辽东进发,兴师问罪。
一路对外宣谕,只问罪于公孙度,其余一概不问。
公孙度得了消息,心中也有几分忌惮。
便聚众人商议,能否使用缓兵之计,将李翊稳住。
毕竟李翊远征辽东,耽误的越久,对他也就越不利。
众人便问,如何稳住李翊。
公孙度道:
“孤命人告知李翊,言说欲斩二袁头,请他勿发兵寇地。”
“只要李翊暂时停止进军,我却一面整顿军马,一面发兵据守辽遂。”
按照公孙度的想法,用这招缓兵之计,将李翊暂时拖住。
如此一来,
他既有时间准备,又能够消耗李翊的粮草,同时还能假二袁儿之手,为自己守辽东。
可谓是一箭三雕。
商议既定,公孙度即吩咐诸人照此计办理。
众人退下,不想公孙度欲“杀”二袁儿献媚李翊的消息不胫而走。
袁尚、袁熙信以为真,即聚手下人马商议。
袁尚密谓袁熙说道:
“公孙度素不敬我袁氏,今寄人篱下,彼欲杀吾等交好刘备。”
“若不先动手,必为公孙度害也!”
袁熙却有些犹豫,踌躇道:
“然辽东军兵数万,我等手中人马不足两千。”
“若欲相图,绝非万安之策也。”
袁尚再道:
“正因辽东有数万兵马,才足以与刘备争衡。”
“今正好杀公孙度而夺其地,待养成气力而抗中原。”
“复河北有望也。”
商议已定,二人乃入见公孙度。
公孙度暂留二人于驿馆之中,却有旁人告知二袁儿将有反意。
公孙度惊,狞声道:
“吾留袁儿,是为我抗衡李翊之用也。”
“此贼竟忘恩负义,欲夺我基业耶!”
于是,便有杀二袁儿之心。
乃伏刀斧手于衣壁之中,使二袁入见。
相见礼毕,命坐。
时天气严寒,袁尚见床榻之上并无茵褥,便谓公孙度道:
“愿铺坐席取暖。”
公孙度嗔目而言:
“汝二人头颅,将远行万里,要席何用?”
袁尚大惊,心知事情已泄,乃拔剑在手,高呼:
“杀贼!”
左右人即纷纷掣剑,欲要上前搏杀。
不想公孙度早有准备,只冷冷笑道:
“左右何不下手!”
话落,四下里刀斧手齐出。
将二袁儿一行之众尽数砍作肉酱,又将袁儿首级枭下,盛贮于木匣之中。
武士将木匣奉于公孙度,公孙度俯视匣中头颅,轻蔑地说道:
“小贼欲害我,殊不知孤欲杀汝二人,如杀草芥乎?”
阳仪、柳毅等众入内,急问袁儿已死,该如何是好。
公孙度乃解释道:
“吾本不欲杀此二人,奈何二人图谋不轨。”
“今不得已杀之,可将首级赍于李翊处,好叫其暂缓进兵。”
众从其言,即将袁尚、袁熙之头送于李翊处。
时李翊进兵入辽东,方过小辽河,便收到了公孙度发来的二袁首级。
李翊命人查验,果然是二袁首级。
如此一来,河北袁氏降得降、死得死。
基本被李翊消除。
既得二袁首,或有人谏曰:
“辽东苦寒,征伐无有益处。”
“今已讨得二袁之首,不若勒兵回冀州何如?”
李翊当即出声反驳道:
“……不然,公孙度虎踞辽地数年,早有王辽东之心。”
“今不早除,后必为患。”
“吾既勒兵在此,不擒得公孙度,誓不还冀州。”
于是,叱退公孙度来使。
又命人将袁尚、袁熙首级发回冀州,命厚葬于河北。
然后力排众议,继续进兵,执意要讨伐公孙度,收复整个辽东。
是夜,月白风清。
李翊披着寒霜,走出帐外,眺望辽水。
“……君侯在想什么?”
徐庶自身后走出来,手里拿着一件裘衣,替李翊披在身上。
李翊也不回头,只将裘衣紧了紧,长叹一声:
“我只是在担心此次平辽事宜罢了。”
“……哦?莫非君侯对这场战事没有信心?”徐庶问。
李翊眼波流转,眸光停驻在徐庶身上,轻轻一笑:
“自吾随刘将军举义起兵以来,历战数十,未尝自疑。”
“然公孙度非庸常之辈,恐此役有变耳。”
长夜漫漫,徐庶也被李翊这话勾起了好奇心,接着问:
“君侯所虑者,莫非是公孙度弃城而走?”
李翊点了点头,对徐庶赞叹道:
“元直慧眼,洞若观火。”
“实不相瞒,吾自渤海起兵以来,不忧贼攻,但恐贼走耳。”
“若公孙度守辽东以拒我大军,虽百万不足惧也。”
“然彼若焚襄平城,望东而逃。”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