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7章 关张赵李全部回徐州,将有大事发生?(3 / 5)

加入书签

“少时便知‘匈奴未灭,何以家为’。”

“今荷辽东之任,不过移是画戟从阴山至千山罢了。”

“昔卫、霍出塞三千里,吾辈又岂惜此七尺躯哉!”

“为国家效力,为朝廷效力,虽死无恨!”

在这一瞬间,吕布那九尺长的身躯,又长长了一尺。

这一尺,是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

众人闻言,无不默然。

吕布都把话说到这个份儿上,谁敢说不留辽东?

要不然,

你就是不爱国,是违抗朝廷旨意,是贪生怕死。

在朝廷中枢话语权逐渐加强的情况下,众人可戴不起这几顶帽子。

一番慷慨激昂的演讲过后,吕布还是凭借自己军中多年的威望,强行压服了手下不愿留在辽东的人。

于是李翊便接着这个机会,把吕布手下诸将给一并安抚了。

其中包括但不限于,

魏续为玄菟太守,侯成为乐浪太守,成廉为带方太守。

至于影响力稍弱的,亦有对应封赏。

一块烙饼摊均匀之后,众人抱怨的声音自然停止。

待诸事了后,吕布又私下里找着李翊,再次拜谢:

“若非郯侯提携照顾,布哪里能讨得这样的肥差?”

“……兄弟尽管放心,但使布喉间三寸气在,管教胡尘绝不南渡中原半步。”

“至于兄弟所提到的,每年向幽州输送战马皮革,布一定按着规定份额准时送到。”

“……以后再有这样的好事,还请郯侯多照拂我一二。”

李翊答,“下次一定,温侯权且宽心。”

吕布再次谢过,随后欢欢喜喜地带着十名胡姬回房里去了。

不表。

……

次日,一大早。

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照拂在襄平城墙之上。

李翊虽然暂时安排好了辽东的工作,但也不能就这么拍拍屁股走人。

毕竟他留给吕布的辽东,是一个伤痕累累,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的辽东。

李翊必须得做一些善后工作。

考虑吕布的脑子,李翊便直接越过他这位“辽东太守”,跟刘晔、徐庶等人商议此事。

“虽然我们已经收复了辽东,但辽地有大量饥民流民。”

“今辽东虽复,然饿殍载道,流民塞途。”

“目今摆在我等眼前的,只有两策。”

“一则徙民辱中原,分置章武、渤海、右北平等地,计牛输谷,许以耕种。”

“二则编户齐民,仍使其留于辽东土地。”

“如今吾既收复辽东,若迁徙人口,必使异族寇略此地。”

“故我想采纳第二策。”

“可如此一来,却又衍生出一个新的问题。”

说到这儿,众人也都明白李翊的意思。

如果要安置辽东的流民,具体应该如何安置。

或许政府能够将他们暂时收编,借给他们土地种子耕种。

但以辽东的诡异气候,万一等到五月份之后,错过了农耕的最佳时机。

却还有新的流民进来,该如何安置他们呢?

总不能继续让政府养着吧?

要知道,辽东都是一个须要靠青、冀二州的钱粮弥补的政府。

哪里还能分出更多的口粮,来安置饥民流民?

就在众人一筹莫展之时,李翊提出了自己的解决办法:

“如果诸公并无好计,翊倒有一个‘以工代赈’之法。”

以工代赈?

众人皆是一怔,还是第一次听到这个词。

虽然提到以工代赈,最先想起的就是罗斯福。

不过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古人就已经有以工代赈的思想了。

但运用并不广泛。

是直到宋朝,工商业、手工业相对发达,以工代赈才被频繁运用。

汉朝由于重农抑商,所以“以工代赈”这个概念对当时的人来说其实非常陌生。

虽然如此,这个概念其实不能理解。

李翊简单为众人概括:

“辽地自受灾以来,流民四起。”

“翊以为,可择流民之精壮者充行伍。”

“以兵饷代赈济,消弭乱于未萌。”

“其羸弱者,则官役之,使筑城浚河,计工授粟。”

“不役者不得食,不劳者不得获。”

“如此,一可绝游惰之患。”

“二可慰力田之民,三杜侥幸之心。”

李翊耐着性子,深入浅出地为众人介绍了以工代赈的好处。

而刘晔、徐庶、荀攸等人皆是明智之士,很快就理解了其中妙处。

“……善,善,大善!”

“若用郯侯之法,的确可以充分调动起辽东民众来。”

李翊弯唇笑道:

“既然诸公都没有意见,便请拟定具体实施方案。”

“待吾裁决之后,即刻实施。”

这便是李翊要跟众人商议的原因。

不是李翊须要经过刘晔等人的同意,而是一个方案的实施,不是光靠一张嘴就能真的实施下去。

具体的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