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1章 曹操新得冢虎,李翊初试度田(1 / 5)
却说曹操为应对刘备称王建齐国,自己也立马给出反应。
宣布进位魏公,在魏郡建魏公国,迁都邺城。
曹操此做法,一是不希望被刘备压一头,以使自己在争斗中处于被动。
二是希望通过迁都,改善自己的战略纵深。
三是希望摆脱以荀彧为首的颍川集团。
将治所迁到河北去,通过提拔河北士人,以助自己制衡颍川士人集团。
但曹操此举,无疑会伤到一位老臣的心。
这人便是曹操的起业大股东,被称为吾之子房的荀彧。
现在很流行一种说法,
认为荀彧既不是汉室忠臣,也不忠于曹操。
他只是忠于自己背后的家族,以及他背后的颍川士人集团。
这就把荀彧这个人物过于扁平化了。
荀彧为人节俭,把家财尽数散给了族人和朋友,家无余财。
曹操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了荀彧的儿子,想给荀彧的尚书令转正。
一连被荀彧拒绝了十几次,曹操才罢休。
可见荀彧为曹操做事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自己和自己的家族飞黄腾达。
至于说荀彧是忠于自己背后的颍川士人。
要知道,史书上明确说荀彧是反对曹操称魏公而死。
但只有荀彧反对,他背后的颍川士人都巴不得曹操称公。
赵俨、杜袭、钟繇签《劝进表》。
荀彧的亲侄儿荀攸更是带头劝进。
因为曹操称魏公,是为了制衡颍川集团不假。
但不代表他放弃了颍川集团。
这是一种政治筹码的交换,你支持我称公,我也给你相应的好处。
曹操称公之后,颍川旧臣依然被重用,保全了自己的利益。
所以说荀彧代表颍川士人利益不假,但说他只忠于颍川士人集团就扯淡了。
因为到最后,他的颍川士人集团也没能和他荀彧站到一起,去守护他心中的理想。
所以我们常说荀彧是“汉末孤臣”,走到最后谁都没和他站在一起。
荀彧就像是家族里和颍川集团里的一个大家长。
我可以带你们荣华富贵,但你们得听话,跟着我的方针走。
这两者是并不冲突的。
那么,荀彧到底是忠汉还是忠曹呢?
其实这两者也不冲突。
东汉是二元君主制,荀彧可以既忠曹又忠汉。
比如荀彧初仕曹操时,他被任命为了军司马。
进入曹操幕府,与曹操建立起了君臣关系。
曹操把汉献帝弄到许县后,荀彧当侍中,代理尚书令。
这样荀彧又与刘协建立起了君臣关系。
所以理论上,这时的荀彧便成了曹操的“故吏”。
按照当世的政治道德,荀彧要同时对曹操和刘协负有臣子的义务。
也就是面临双重的忠诚。
荀彧的君主是曹操时,他尽心尽力为曹操出谋划策,没什么好说的。
当曹操和汉献帝的利益一致时,荀彧也不存在什么道德困境,好好干活就完事了。
干一份活儿,两个君主受益。
但当曹操和汉献帝的利益不一致时,荀彧就陷入了道德困境。
而荀彧又恰好是一个对自己要求特别高的人,不允许德行上有污点,也就不会打马虎眼。
那这就要求他必须选一个人来忠诚。
荀彧最终选择了汉献帝刘协。
所以,要概括荀彧与曹操的关系就是——
荀彧允许曹操做霍光,但不允许曹操做王莽。
“……此事势在必行。”
曹操对郭嘉说道:
“奉孝为孤分析了称公的好处,但尚有一点,奉孝并未提及。”
“哦?”
郭嘉眉梢一扬,忙问,“不知是哪一点,嘉愚钝,还请魏公赐教。”
曹操一捋胡须,目光向南方望去,喟然叹道:
“今刘备非复昔据徐州之时,已据五州之地,拥甲百万之众。”
“吾魏欲与之抗,诚难矣。”
“故言盟友,一者刘表,二者孙权。”
曹操起身踱步,指舆图道:
“此二辈,尤以刘表最强。”
郭嘉颔首,随声附和道:
“刘表据荆襄,带甲十万,水军精锐,确可牵制刘备。”
曹操却是一声冷笑:
“刘表虽强,但性多疑,内用蔡瑁、外倚黄祖,其势实分。”
“孤只恐结盟不固,难如刘玄德之协力,共发强势耳。”
虽然这也是曹刘同盟,但曹操也清楚。
跟刘表的同盟,肯定比不上跟刘备的结盟。
“……莫非魏公是想。”
郭嘉反应敏锐,很快便明白了曹操的意思。
曹操颔首,似心有灵犀一般,肯定了郭嘉的猜想。
“刘备以疏宗称王,孤以汉臣称公。”
“皆钻汉制之隙,塞天下悠悠之口耳。”
刘备并非刘秀子孙而称王,这违背了东汉的“潜规则”。
但明面上,人们无法指责什么。
毕竟刘秀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