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6章 曹操夜梦三马食槽,刘备举国动员兵马(1 / 5)

加入书签

要人,要粮。

李翊直接摆明了自己的态度。

按《史记·货殖列传》的记载,官方的粮食定价,应该是:

——“上不过八十,下不减三十。”

意思就是把一石粮食的价格,控制在三十钱到八十钱之间是最好的。

这对社会各方面都有利。

但由于汉朝绵延了四百年,其粮食价格也存在剧烈的变动。

比如楚汉相争时期,由于受战乱影响,每石粮食的价格来到了惊人的一万钱。

而随着战争结束,“文景之治”的到来,国家又迎来了空前的繁荣。

每石粮食的价格下跌到了每石十几钱左右。

常言道,“谷贱伤农,谷贵伤民。”

这两种价格都是十分不合理的。

所以在东汉时期,每石粮食的价格,基本在三位数浮动。

但到了汉末大乱,粮食价格则又长期飙升在一千钱以上不下。

至于李翊治下的冀州,粮食价格是多少呢?

答案是三百钱一石。

有人或许会觉得,这个价格是不是太便宜了?

但事实上,每个地区受发展度、政治动乱等多方面因素影响,粮食价格均有不同。

一般情况认为,汉代的粮食价格警戒线是每石两百钱左右。

到达这个警戒线时,就说明农业已经出现大面积歉收,发生饥荒的可能性在增加。

而如果粮价超过了三百钱,则说明饥荒已经形成。

如今冀州之所以粮价来到了警戒线以上,就是因为连年的战争,导致人口流失,政局动荡。

李翊虽然已经将冀州的局势基本稳住,但粮价居高不下的问题,仍然没能够得到解决。

思来想去,李翊还是决定与当地的商贾进行谈判磋商。

由政府出面,用“看得见的手”对市场进行宏观调控。

李翊正襟危坐,肃然说道:

“……诸君皆冀州商界耆宿,仓储丰盈。”

“今冀州既安,州郡已靖,市肆重开,诸公可尽释顾虑。”

“但使粮货流通,国家必以重利相酬。”

“李某断不令诸位义商失望。”

把粮价降下来也很简单,就是让这当地的地主商人们,把粮食大量流入市场就可以了。

粮食一多,价格自然就便宜。

而粮食又一直是商品贸易中的大宗。

国家只垄断了盐铁贸易,以控制市场。

但对粮食则没有太多严苛要求。

光武帝起义之前就曾卖粮。

“……丞相,恕在下斗胆。”

一名身着锦袍,身材肥胖的中年男子起身站起。

“丞相所许之利,不过空口白牙耳!”

“口惠而实不至,使我等无不如坐针毡。”

“若果有诚意,当具文书,明定惠利。”

“岂可徒以虚言相诳,令众商贾寒心?”

一言毕,其余商贾全都屏住了呼吸。

暗叹这老哥还真是勇气可嘉,敢这么和当今的河北一把手说话?

李翊见这商贾言语无状,倒也不恼,反而笑道:

“足下说的有理,我正欲为此事。”

话落,拍了拍手。

一名身穿甲胄的士兵,将一个木盒子摆放在了桌案前。

而里面所摆放的正是满满的盐,食盐!

众商贾眼睛顿时瞪大。

在没有政府的允许下,商人是不许私自贩盐的。

而当李翊提出要给众商人好处时,众人就已经猜到了李翊可能要颁给他们贩盐的许可证。

虽然这会受到政府的严格监管,但比起食盐的暴利,这些根本不值一提。

“诸位可有发觉此盐与其他盐有何不同吗?”李翊问。

“……这是精盐。”

有食货者,立马答话。

精盐已经贩售了快十年了,汉朝各家各户就算没吃过,也该听过。

但出于技术保密的需要。

十年来,精盐贸易始终被麋家所垄断。

这样做的好处是,真的没有哪家诸侯偷学到了精盐技术。

坏处就是,严控保密,导致精盐不能大规模生产。

所以即便老刘的领土已经横跨了大半个中国,依然是精盐与粗盐混着经营。

现在李翊突然拿出来,也是想做最后一搏。

利用“精盐”最后博取一波巨额利润,以此来扫定天下。

即便期间技术泄露,等到那时,天下估计也快一统了。

正好使精盐流入每个百姓的寻常家。

“……本相今特许官盐专卖,照市价加一成予诸公。”

“至于转运何地、售价几何,概不过问。”

“不知诸公意下如何?”

听到这儿,一干商贾眼珠子连连滚动。

丞相的意思,就是由他供盐,商贾们去贩卖。

这样,他们就不是贩卖私盐,而是贩卖官盐了。

商人逐利,李翊肯把食盐贸易下放给他们。

这天大的好处不接,那就当不得头上这个“商”字。

于是商人们纷纷与李翊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