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六章 老莽(2 / 3)

加入书签

联庄会又跟保险队不同。

保险队只管拿钱办事儿,时不时还要勾结胡匪,吃两头儿。

但联庄会的人马,守的是自家田产地契,碰见匪帮砸窑,必定死守,谁的面子也不给。

“那片地界儿,可是块难啃的骨头。”孙向阳说,“尤其他们那个武装队长,人挺猛,其他山头多半都不去那找麻烦。”

这也不算怂。

胡匪砸窑,也得讲究收益,现成的肉都吃不过来,何必去找骨头硌牙。

江连横点点头,沉吟道:“听他们的说法,这货是快到火车站的时候被劫的,最近谁在那边做生意?”

“我倒是知道个人。”孙向阳瞄着房梁,低声念叨,“这人叫‘老莽’,大概大半年以前,才起的局,正是立威风的时候。”

江连横一听,忽然笑了起来,却说:“嗯,行,拿我立威,也挺有眼力见。”

这话也不算是讽刺。

想要立威,总得找个大蔓儿碰一碰,否则就是仗势欺人,将来“典鞭”大会,众胡匪论资排辈,还是得老老实实坐在末位。

不料话音刚落,孙向阳竟也跟着笑了起来。

“江老板,别说你了,他之前还打算跟咱大当家的碰一碰呢!”

“呵呵,李正可不会惯他毛病。”

“那是当然。”

孙向阳随即说起一段往事,倒也不算太过久远,无非是去年冬天的事儿。

彼时,吉高官白山一带的匪帮,召开“典鞭”大会,各个山头的大当家都去了省府,准备划清地面儿。

老莽立柜不久,不知托了谁的关系,竟也腆着脸来了。

几年以来,“阎王李”的山头,早已是长白山的一股巨匪,搁线上有头有脸,不说是其中翘楚,也是数得着的匪帮。

老莽惦记着“响蔓儿”,显然已经有点魔怔了,当场便在众人面前,跟李正勾肩搭背,笑嘻嘻地说:

‘兄弟,你这地面儿划得太大了,要真这么干,老哥我就没饭吃了,你多少也得给我匀点儿,往后有了收成,我劈你一半儿,咱就当是交个朋友!’

孙向阳说到此处,就连赵国砚都跟着一愣。

江连横朗声大笑,接着问:“然后呢?”

“哪还有什么然后啊!”孙向阳笑道,“大当家的立马翻脸,当着所有‘横把儿’的面,甩手就扇了他一嘴巴子,还说:‘你跪下叫我一声爹,我匀你两亩地!’”

言毕,屋内立时充满了欢快的气息。

“没打起来?”赵国砚问。

孙向阳笑着摆了摆手,说:“让人给拦住了。”

江连横可以理解,毕竟是“典鞭”大会,各山头的大当家齐聚一堂,倘若事情闹大,保不齐就让官府一锅端了。

“不过——”

孙向阳接着说:“‘典鞭’以后,大当家的回去就把弟兄们叫上,跟老莽响了,可惜最后到底让这小子给跑了。”

话说到这份儿上,江连横便也明白了,这老莽为什么会加入叛军,又为什么会劫他担保的货。

理由很简单。

老莽在“典鞭”大会上,被李正当众抽了一嘴巴,颜面尽失。

绿林法则之下,他在吉省也再无翻身的可能,只好寄希望于叛军成事儿,到时候摇身一变,成了官兵,自然另当别论。

可他出了这么大的丑,竟然还能拉拢起一帮弟兄,想来也不简单。

大挑儿在旁边听得入迷,冷不防插话问道:“不是,我怎么感觉这人不太正常,就算再不懂规矩,也没这么干的呀!”

“你说对了!”孙向阳应声道,“这老小子以前好像是个‘大师兄’,指不定身上有点儿啥呢!”

庚子之乱,不过是二十几年前的事,如今回想起来,却仿佛是在遥望上古一般。

“大师兄?”赵国砚皱眉道,“他以前是‘练拳’的?那今年……至少也得四十来岁了吧?”

“差不多,我没见过他,听人说他面相挺老,以前好像专门给人看事儿。”

“这就不奇怪了。”江连横说,“跳大神的要想忽悠人,一说一个准,怪不得他这样还能拉出人来。”

孙向阳点点头,说:“嗯,倒是也有这种可能。”

“那你为什么觉得是他劫了我的货?”江连横追问道。

“主要是这种愣茬儿,提着灯笼,满大街也找不出来第二个,而且绥芬河山林游击队刚起事的时候,最缺粮草。”

说完,孙向阳又觉得有些不妥,便连忙补了一句,道:“当然了,就像我刚才说的,只是猜测,现在各家山头都尽量避开老爷岭那片地界儿,就怕被官兵误伤,所以具体情况,我也不太清楚。”

江连横拱手道:“懂了,多谢兄弟提点!”

“嗐,小事小事,江老板再客气,我都不好意思了。”

孙向阳当然不敢顺杆儿爬。

这些年来,“阎王李”的山头,之所以能一次次躲过官兵追剿,还得多亏了江连横从中提醒。

相比之下,透露点绿林中的风吹草动,实在不足挂齿。

“应该的,可惜我明儿一早得坐车去宁安,没法多陪。大挑儿,你这两天,就替我好好招待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