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零三章 登基称帝!传言起!(2 / 3)

加入书签

囚的尸体。”

他没有让吉垣去做此事,是因为吉垣毕竟是一名宫廷内的公公。

吉垣肯定能做此事,但必须假手于他人。

相比杨荣这种外官亲力亲为,便不一样了。

“皇上,已经准备好了!”杨荣躬身,低声道:“在来东宫路上,先帝与微臣交待了一些事。”

朱允熥不由深深望了他一眼。

老朱倒是信任他,竟然与他说了这么绝密的事。

不过,这多半是因为杨荣是自己身边“秘书”的缘故。

“此事不能透露出去半分,凡是知情参与之人,除了你之外,其他人……”朱允熥稍稍顿了顿,道:“皇爷爷在深宫里也寂寞,还是要多安排一些人陪伴。其他人,就尽可能让他们去深宫给皇爷爷作伴吧。”

这也正是老朱计划的关键。

并不是做得越隐秘越好,反而要放出老皇帝没死,只是被“囚禁”的风声出去。

这个尺度,必须拿捏得刚刚好。

“遵旨!”

朱允熥又问道:“我记得民间丧礼的流程,小殓之后,要让人瞻仰遗容,此事又该如何处理?”

这才是最麻烦的事。

毕竟,死的人不是老朱,别人一眼便能看出来。

此时去找一个长相相似的替身,也来不及。

洗浴尸体的太监,宫女都可以处理,不用担心泄密。

但前来吊丧的大臣,皇子皇孙,却不能。

“此事陛下无须担扰。”杨荣道:“陛下只须对外宣布,先帝死前受痛苦折磨,面容不幸扭曲,先帝曾留遗言,不许外人再看他的脸。”

“洗浴过后,便给先帝先戴上铜制面具,同时令工匠连夜打制黄金面具,入棺前,再由陛下亲自换上。”

“如此一来,大臣们都见不到先帝的遗容,自然就无碍了。”

好办法!

朱允熥微微点头,问道:“大臣们不会因此而吵闹吧?”

“谁敢?”杨荣冷声道:“这是陛下的旨意,更是先帝临死前的遗言,哪个大臣敢抗旨不遵?立即便可斩了!”

旋即,杨荣语气一转:“陛下大可放心,此事不会发生的。”

声音一落,又道:“唯一所虑者,便是如今在京城的燕王。”

“他是先帝之子,要看遗容,本属应当。”

“但燕王是通情达理之人,只要陛下劝慰一二,他不会固执己见的。”

朱允熥心神一凛。

大臣们确实没有理由在此事上质疑。

实际上,皇帝死后的遗容,本就不是什么人都能瞻仰的。

他找一个理由,给先帝遗体戴上面具,外人也无法说什么。

唯独朱棣有些不一样,他毕竟是老朱的亲儿子,要看父亲死后的遗容一眼,合情合理。

其他藩王儿子,都在外地。

以这个时代的遗体保存技术,是不可能等那些藩王儿子回京再入棺收敛尸体的。

自然也不用担心。

未成年未分封的,都还是小孩子,也不用管。

至于朱棣……正好可以借此试一试他对自己到底有几分忠心。

毕竟,此人可一直有做皇帝的念头,要不然,当初也不会将姚广孝收在府中。

若他闹起来,因此而散播“谣言”,也不失为一策。

……

很快,死囚的尸体被运了进去,而老朱则混在服侍的人群里,悄然离开。

依礼制,在皇宫内设置灵堂。

沐浴好之后,当天晚上,“皇帝”的遗体,便被从东宫送回皇宫,

朱允熥旋即发布圣旨。

“先帝龙驭宾天,遵其生前旨意,不会大丧,天下臣民,仅止哭临三日,即释孝服,不妨碍嫁娶。”

自唐宋以来,随着儒家思想的深入,民间也越来越“重丧”。

守孝三年,已然逐渐成为传统。

甚至还有皇帝死后,全国三年内禁止办喜事,禁止嫁娶的“礼法”。

即天下人都要给过世的皇帝守孝三年。

这当然太过,对国民经济,民生的影响都极大。

故而,哪怕是真实的历史上,老朱也特别在遗诏中交待,自己死后,只许天下臣民服丧三日,民间嫁娶都不禁止,以此来减少对百姓生活的影响。

第二道圣旨则是:

“朕初登大宝,思先帝之心切,不忍破坏其生前之物,后宫自即日起封禁,一如先帝生前之故,所有嫔妃,宫女,皆留后宫,非身死不得出宫。”

这便是朱允熥想出来的法子。

首先,大明的皇宫虽然富丽堂皇,但受制于时代的约束,在朱允熥这个穿越者眼中,美则美矣,生活上还是有很多不够便利,不够人性化的地方,他根本就住不习惯,也不打算去住。

而老朱年龄大了,早就住惯了,更改反而不习惯。

以思念皇爷爷,让他生前生活之地保持原状为理由,直接将后宫封禁,也无疑是最好的办法。

老朱在后宫里面,也能过上十分舒适的日子。

毕竟,老朱虽然主动将自己软禁,但朱允熥也不能真让皇爷爷去深宫里受苦吧?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