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八章 凡日月所照,江河所至,皆要插上大明王旗!(3 / 4)

加入书签

及上下畅通。

如今普通地方官员的一般奏章,已经直接走邮传部邮传系统邮送至京城,让官员上奏的成本大大降低。

但在朱允熥看来,虽然朝廷对邮传部的管制极严,可将近乎所有的通讯,全部交给邮传部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

虽然他相信邮传部不会也不敢背叛大明。

毕竟,邮传部只是一个普通行政部门,而非暴力机关,本身也没有谋反的能力。

可凡事不怕一万,就怕万一。

就算作为一个整体的邮传部是绝对忠心的,可也不能保证每一个邮传部的官员都是忠心的。

万一出了一个不顾一切的疯子,又刚好是邮传部某地的负责官员,他再利用手中的职权,切断通信……哪怕只是切断极短一段时间,都有可能给大明带来难以承受的损失。

军国大事,非比其他。

后世的现代军队,也都是通过多条链路,多种方式来保证通信畅通,而不是指望单一的通信方式和通讯链路。

机要处便是专门负责在大明的军事系统中传递军事情报和命令的机关。

事实上,往后地方派出巡抚巡按等大员,地方上重要的奏章,仍然会走原来的奏报系统。

只不过,奏报系统的规模大减,仅维持最小的规模。。

情报处则是军方的情报机关。

情报系统是很忌讳全部都交给一个机关执行的。

虽然姚广孝的大明情报局已经运转得极好了,但朱允熥还是打算在军事系统内,再另设一个情报处。

如此一来,万一姚广孝的大明情报局安插在别国,在海外某一地区的情报系统被人发现,遭到破坏,大明的情报消息,仍不至因此而中断。

何况通过不同途径,不同渠道打探情报,相互对照,来从错综复杂的消息中,判断消息的真假,本就是情报系统的基本操作。

军事情报系统同样也有对内的功能。

主要是监控白莲教余孽等“反贼”的动向。

包括追查可能与他们勾结的军事将领。

若发现有地方官员也在其中,则上报军务处,再由军务处移交政务处进行处置

诸如此类,各司其职。

军事系统内部自成体系,但没有谁能一人独掌大权。

重要的事务,最终还是要由他这个皇帝来决定。

朱允熥又道:“军务大臣,暂且便由梁国公蓝玉、宋国公冯胜、大将朱能、张辅、还有你们五个担任。”

“不在京之人,只领军务大臣之名,不负责军务处的具体事务。”

“凡军务大臣,授一品衔。”

“封爵不在此列。”

“外遇其他官员,其礼遇以一品衔论,不以爵位论,以示文武平等。”

“遇军国大事,军务大臣可上书与朕言事。”

“朕有决断者,军务处只可领旨遵照执行,不得再有异议。”

“其他朕交付处置之军国大事,军务处方可自行决断。”

武将和文官不一样。

位高权重的文官,都是京官。

地方上如今还是三司分治,新设立的巡抚巡按尚未派出,没有哪一个能称得上是朝廷大员。

可武将需要出去统兵,在外面的,反而有不少是官阶极高的武将。

若不将他们封为军务大臣,恐怕这些人会很不满。

但他们不在京,只领一个虚衔,不管实务,却是天经地义之事。

如此一来,一旦他们统兵结束,回京以后,也就很好安排。

故而朱允熥很是大方地将冯胜都封了军务大臣。

虽然知道这个家伙经常与周王秘密商议,或已早有异心。

但没关系。

将他封为军务大臣,反而可以让他名正言顺的留在京城,让他远离军队,在实际夺了他兵权。

毕竟,在朱允熥的设计中,军务处实际上就是一个跪听圣旨的机构。

只有朱允熥不管的军务,军务处才能自行决断。

而且,军务处运作起来,具体的事宜,还要通过下辖的各个处去执行。

真正有实权的,反而是下面的处。

就如同政务处下属的各部一样。

这便很方便朱允熥将大明军事学院的学员调入军务处的各处负责主事,牢牢控制军队系统。

这才是真正的神来之笔!

武将为国征战,立了战功之后,大多封有爵位。

理论上,只要有公侯之类的爵位在身,即使是文官里面的一品大员,在路上遇到他们,也要下轿行礼。

但理论是理论,实际是实际。

封建社会也不是处处都严格按照礼制规定来的。

特别是袭爵的勋贵子弟,很多还没有在朝廷内任职,没有任何职权,只有一个空头爵位。

哪怕是公爵这样的高等爵位,遇到一个管事的低品文官,也会想办法讨好巴结对方。

反过来,文官们根本不会向这些只有虚衔,而无实权的公侯行礼。

说白了,等级是虚的,职务才是实打实的。

文官节制武将是系统性的。

哪怕是开国之初,体系架构上的设计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