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五章 正式撤藩!开科取士和京师大学!(2 / 3)

加入书签

大幅增加,如今朝廷的官员,已然隐隐有了供不应求的趋势。”

“臣以为,陛下该开恩科了,今年组织秋闱,明年入京考试,如此方能解决朝廷的用人之忧。”

“科举考试?”

朱允熥微微一愣,随即陷入了沉思。

其实这件事,他此前与杨士奇、杨荣、姚广孝等人早已商议过。

用人之道,无论在哪个朝代,都是至关重要的大事。

平心而论,科举考试并非是选拔人才的最佳方式。

然而,除了科举之外,又有什么更好的办法呢?

举孝廉?

世袭制?

还是军功爵制?

实际上,对于军功爵制,朱允熥虽未明确下旨推行,但在某种程度上已然在实施。

藩王以及功勋豪商出海,便是一种变相的军功爵制。

他们在海外获取利益,不仅能够发家致富,还会得到朝廷的封赏。

对于其中能力出众、脱颖而出的人,毫无疑问会被提拔为官员,甚至封爵。

这便是事实上的军功爵制。

不过,这种事情,只需默默推行即可,无需过多宣扬,以免引发不必要的争论。

然而,出海的“军功爵制”,只能解决出海人员的官员需求问题,大明国内仍需寻找其他的用人方法。

尤其是在他掌权之后,朝廷的机构不断扩充,官员数量也随之大幅增加。

对此,已经有人上奏,称朝廷官员扩充过快过多,可能会引发“冗官”的问题。朱允熥却毫不在意。

历史上,大宋确实存在严重的“冗官”问题。

但实际上,封建社会的冗官现象,并非是真正的官员冗余,而是由于朝廷对诸多事务不闻不问,导致官员无所事事。

皇权不下县,县下皆自治。

如此一来,自然无需过多官员。

但权力的真空不可能长期存在,朝廷不管,地方豪绅便会占据这部分权力,进而形成了皇帝与士绅共治天下的局面。

不过,封建社会的这套逻辑之所以存在,自有其合理性。

在农业社会,农民的生活按部就班,千古不变,确实无需国家过多干预。

可如今的大明,正在朱允熥的大力推动下,迅速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社会的基石已然悄然改变,运行逻辑也必然随之变化。

从前国家无需过问的事务,如今却不得不加以管理。因此,所需的官员数量自然也大幅增加。

举孝廉和世袭选官显然不可行,那么科举便成为了唯一的选择。

自古以来,科举通常是三年一次,被称为“正科”。

每逢朝廷有重大庆典等特殊情况,则不受三年之限,会特别开科考试,也称“恩科”。

朱允熥刚登基为帝,此时额外开科取士,便是恩科。

从选拔人才的角度来看,考试制度虽有诸多不足之处,但至少相对公平公正。

而且,不管考试的内容是什么,能够在考试中取得高分的人,必定不会是平庸之辈。

“准!”朱允熥大声说道:“科举乃国家选拔人才的大典,应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朝廷要广纳天下人才为己用,就当不拘一格。”

“传朕旨意,往后科举改为每年一次,而非三年。”

“圣人的学问高深莫测,后世之人未必能完全领会其中的深意。”

“朝廷的科举考试,要博采众长、兼收并蓄,不能成为某一学派的一言堂,更不能成为其打击异己的工具。”

科举制度必须保留,不仅要保留,还要加以完善和发展。

三年考一次,速度太慢,吸纳的人才远远不够,改为一年一次才行。

其次,绝不能让科举成为程朱理学一家独大的发展平台。

这也是朱允熥极为关注的一点。

方孝孺的新儒学才刚刚开始引发广泛的讨论,

绝不能因为科举而将其扼杀在萌芽状态。

此言一出,下方众臣心中皆是一惊。

陛下此举,影响深远。

不过,他们的注意力大多被一年一次科举所吸引,对于朱允熥后面的话,并未太过在意,全然不知那才是重中之重。

在他们看来,一年一次科举,要么是考上后弃而不用,要么便是朝廷的官员职位会继续大幅扩充。

以目前的形势来看,后者的可能性显然更大。官员人数增加,朝廷的格局必然会发生重大变化。

朱允熥又接着说道:“自朕开创科学一脉以来,学习者日益增多。”

“朕以为,治理地方,首要在于了解民情,知晓民事。通经义固然重要,但懂得实务同样至为关键。”

“此次科举,朕打算另开设医学、农学、数学、经济、物理等学科。”

众人又是一阵惊愕。詹徽急忙说道:“陛下!科举乃国家之根本,若是在科举中加入这些考试,恐怕会动摇国本啊。”

身为读书人,詹徽对此反应极为强烈。不仅是他,其他大臣也纷纷露出反对之色。

朱允熥轻轻一挥手,制止了詹徽接下来要说的话,说道:“这些科目,只是作为额外加试而已,正途科举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