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明(二)(1 / 2)

加入书签

第86章夜明(二)

她站在高处,冷眼看清了一群甲卫簇拥而来的为首之人。为首那人一袭红袍,腰悬金符,步履张扬,气焰逼人。她认得那张脸,数月前,此人尚穿青绿庶服,于朝堂中唯唯诺诺,如今却已身披正五品的官袍,昂首而来。

王麟,相隔几月,竞已攀升至此。他是朝堂上反对"止戈”一派的鹰犬,也是端静太妃母家麾下的爪牙。

“怎么会是他?“她心底疑惑,却静观不动。王麟此人,才疏学浅却好大喜功,反倒给了她可乘之机。

第一日下午,当“拐卖人口"的罪名扣到她头上时,顾清澄几乎要冷笑出声。这罪名看似荒谬,实际上算计精妙,只因风云镖局的镖师已尽数死绝,如今唯剩她一人。此时诬她拐卖女子,不仅无旁人来辩驳,反而可以顺势捏造同伙,坐实她的罪名。

但这也暴露了一点:王麟知情。

至少,他知道她如何而来,知道她身边镖师的下落。她轻轻吸了口气。王麟此行,是奉命而来,背后之人连遮掩都懒得再装,直接派了明面上的鹰大。

这是明谋,明谋只有一次,所以这一次,他们决意不惜一切代价,也要将她们尽数困死于阳城。

估算着时间,按照知知的动作,七十三名女子现在应该已经按照流萤阵列阵,向涪州云山的方向进发。

甲胄铮然作响,整个阳城的大街小巷贴上了搜捕文书,顾清澄拧着眉,看着上面歪歪扭扭的舒羽的小像,伸出手扯了一张,放在怀里。对方的第一招是“拐卖人口”,她是主犯,那么这罪名逼着官府必须“找回”那些根本不存在的“被拐女子”。

好,那就让他们找。

她之所以滞留阳城,只为达成一个目的:

一一让所有人坚信,那七十三名女子仍在城中。这是整个局最关键的一环,唯有他们信了,信人未出城,才会投入全部的力气在城内打转。

而她的反击的那一子,早已埋好。

那封她刚刚寄出的给林艳书的密信,想必很快就会被拦截一一封在丢镖案的文书夹层之内,外层是平稳措辞的官文,里层却是一张急就的字条,泣血而书:“涪州路断!七十三人困死阳城!钱粮罄尽!速送银来!”笔划仓促,力透纸背,字字皆是穷途末路的呼号。此信入敌手,便是铁证:她们困守孤城,只待银钱救命。

饵已抛下,就看王麟下一步如何应对。

阳城第二日。天光惨白。

初冬的风将满城的告示吹得“哗啦啦"地响,顾清澄伏在一处井旁荒宅的屋脊上,衣袍裹着露水与尘灰,眼神却无比清醒。死寂晨雾中,井边那几个蹲伏的身影格外刺目一一这一路,无数便衣在天亮前游荡,徘徊于大小水井前。不祥的预感早已盘踞在她心头,却苦无实证。她本以为这不过是例行的追缉。抽查水井、封闭街巷,是为了防止藏人。直到此刻,初亮的天光无情地撕开了真相。井边一人从怀中取出一只油纸裹着的瓷瓶,熟练地撕开封口,倾倒,黑色的粉末缓缓坠入井水,仿佛一缕幽灵落进了阳城的血脉之中。顾清澄的指尖死死扣住瓦沿,看着毒粉尽数倾尽后,那人若无其事地塞回瓶塞,随手将空瓶抛入路旁污沟,向一旁等待的一人待命。“长官,都办妥了。”

“七口主井都下了双倍量,陈大夫说,最迟明日午时就有初症……“不够,再加三成,越快越好。”

“是………

待人影散尽,她如鹞鹰掠至沟边,拾起瓷瓶,借微光细辨瓶底残粉,片刻后,她将瓷瓶在指尖摩挲,冰冷的线索在脑中飞速拼合。七口主井、双倍剂量、“明日初症”…

那几句话,此刻像钉子一样一一钉入脑海。初症??…

她怔了一瞬,指尖微微用力,瓷瓶在掌中发出几不可闻的咯吱声。若说是搜人,何必投毒?若是剿杀,又何来“初症"之说?答案在她脑中成形的那刻,她反而沉默了。原来如此。

她终于看明白了。他们不是找人,而是要制造疫源。他们是要将那七十三名女子,连同整座阳城,一同沉入疫病的深渊。眼底最后一丝温度褪尽,她安静地藏好瓷瓶,站在晨风里良久不动。她一向自认心肠冷硬,早已见惯生死,而此刻,仍被逼得对人性之恶的理解再深一层。

只因一日搜寻无果,七十三人如水滴落入大海,那些追踪者便决定,将整片海水抽干。

直到此时,她终于意识到,她的背后,已不止那七十三人。而是整个阳城。

这场人祸,她不能不拦。

她翻身下脊,目光穿透晨风中猎猎残破的告示,死死钉向东城紧闭的城门。…此时找知知,已经来不及了。

她扭过头,目光锁定在城门口那开了三十年的“清和堂”。没过多久,清和堂里的老大夫发出“人贩子”的惊呼,又被鸣呜哇哇地捂住了嘴巴,片刻之后,“今日停诊”的告示被张贴在了清和堂门上。当疫病的阴影开始笼罩阳城时,顾清澄已经戴上面纱,掠出了城外,为了老大夫口中那几株“实在难得"的珍奇药材。临出城前,她脚步微顿,不知为何回头望了一眼,却望见了四散惊惶的人潮里一点刺目的红。

她心中一震。

是贺珩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