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最后一茬蔬菜(2 / 3)

加入书签

蒙武老将军已不能再远行了,王翦老将军迟迟未归,说不定也是因为太过年迈,不好走动太久。

往后的秦国还是要看下一代人。

扶苏拍了拍他肩膀道:“一路保重。”

蒙恬再一次行礼,而后领着他的人去集合那三万囚犯。

这些囚犯像是借给商颜山的,现在又被蒙恬带走了,在燕赵两地归入大秦之后,北方边关防御极其重要,不得不牺牲龙首渠的开掘进度,派人去修筑长城。

虽说早就心有预期,蒙恬也说起过这件事。

接连小半年没有见到他,却刚一见面来不及多说几句,他就要赶去北方。

扶苏送别了蒙恬,以及那三万囚犯。

章邯遥望北方,好似在给蒙恬送行,眼中不知是羡慕还是同情。

那些囚犯走了之后,扶苏就觉得章邯的身后空落落的,先前他的身后总会跟着一两个人随时等候吩咐。

收拾了一番心情之后,扶苏又不得不再一次面对现实,开始盘算自己的私产。

所谓私产也不过是三千家仆与几百顷土地。

李斯与李由正在屋外争论着,似乎是这父子之间出现了什么矛盾。

扶苏离开这里,走远之后才觉得清静一些,见到田安正在修理着一驾纺车。

他修理纺车的时候,还有一群妇人正在看着。

扶苏上前瞅了一眼道:“为什么不在下面装个踏板,这样就不用费力地再分出一只手去扯线了。”

闻言,田安手中的动作一停。

扶苏又在纺车讲述一番原理。

田安点头道:“公子所言在理,这就试试。”

如此,扶苏又有了闲着没事做时,能做的事,站在一旁看着田安改造纺车。

这架旧纺车,也是秦军缴获送到这里的。

田安见它毁坏得不严重,便想着修一修,他一边拿着木锤敲敲打打,一边道:“公子,这是楚人的纺车,当年齐鲁各地的儒生都去找楚人做衣裳,楚人的纺车是最好的纺车。”

扶苏靠着身后的松树,又道:“那现在呢?”

“若公子所言真的能够造出来,那这架秦人造出来的纺车,就是天下最好的。”

扶苏感慨道:“楚人与儒生得知秦人有了更好的纺织技艺,若抢了他们客人,又该骂暴秦了。”

田安会意笑着,道:“若是公子的家仆用纺织赚些粮食与钱,那公子的家业算是稳固了。”

扶苏笑着道:“我不缺钱。”

田安颔首,“王贲将军进献的酒水价值数万钱,公子确实不缺钱。”

在现在的秦律下,酒水是很值钱的。

在这个时代,钱真的不算什么,粮食才是最重要,农业是社稷的根基。

哪怕是自己脚下这片地的三千家仆,都还要为了粮精打细算。

黔首更不知钱值几何,甚至还处于以物易物的社会阶段。

商颜山下的生活很简单,一天两顿。

只有午时那一顿是吃热乎的,才有一些烟火气。

到了晚上大家都是啃干粮的,没有明火炙烤。

现在,三万口囚犯离开了这里,压力顿时小了很多,但修建地下河渠与竖井的事,就只能依仗这三千家仆了。

扶苏站在纺车边,看着勤劳的家仆们将军中带来的旧物件放入一间间库房中,这些东西都不是家仆的,包括他们的性命也都是公子扶苏的。

田安熟练地用榫卯结构做了一个杠杆,扶苏狐疑地看着他老人家手法如此娴熟,这老人家是工匠出身的?

从来没听田安说起过他的过去,他只说在咸阳宫有很多很多年了。

一架纺车在他老人家手脚娴熟地改造下,终于有了改观。

田安在纺车前坐下来,一手提着线,一手扶着线的另外一头,抬脚踩下踏板,麻线就换了一头。

四周的妇人们看到这一幕纷纷惊呼,而她们眼神盯着纺车,一个个都想要将其占为己有。

谁得到了这架纺车,就能成为这里织布最多的人。

扶苏与田安离开之后,那群老妇人就为了争抢那驾纺车开始了争吵,甚至开始动起了手,还有人互相吐口水。

所以呀,秦人是很朴素的,为了实现自我的价值,她们无所不用其极。

临近黄昏,扶苏蹲着碗,用一碗腌萝卜吃着梁米饭。

“公子。”李由提着一张饼,饼中夹着一根葱与一些芹菜。

扶苏依旧吃着自己的梁米饭。

“公子既然知晓群众力量,为何不现在就联合他们。”

扶苏嘴里嚼着萝卜,扒了一些梁米饭放入口中嚼着。

李由嘴里嚼着饼,目光看着公子,还能听到芹菜在口中嚼动的咔滋声。

“李由啊,分清楚敌友是一件很重要的,你只是知道要联合群众,可你还没有成为他们中的一员,也没有分清楚敌友的区别,大秦一统六国,可春秋战国数百年形成的阶层依旧存在。”

“我们首先要去查去看,了解敌人是什么,了解敌人与社稷之间的矛盾,该团结谁?敌对谁?你要多学多看。”

公子讲话有一种远超同龄人的沉稳与冷静。

田安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