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戍边(2 / 3)
郑国留下了几个人,朕让他们帮你。”
扶苏应声点头,又道:“听闻今天老师很生气,他又与那些齐鲁名仕争吵了。”
“呵呵呵……”嬴政笑着道:“他们说朕该遵循周礼,李斯看不惯就反驳了几句……”
也不知道扶苏为何说起了这件事,嬴政打量眼前的儿子,他就要年满十六,忽然就明白了这孩子是想要学政。
的确也到了该学这些的年纪,嬴政又会意一笑,低声道:“以后,你来廷议听政。”
“谢父皇。”
现在六国都被大秦灭了,是秦国要重塑这个天下的关键阶段,这些人自然是希望这天下还是与以前一样。
怎么?难道他们还能再找一个“赵武灵王”来与大秦抗衡?
这天下又能有多少赵武灵王?
见父皇的情绪稳定,扶苏没再多言,便起身行礼离开了。
走出章台宫时,寒风迎面而来。
回到高泉宫的时候,扶苏又听说,刚回到关中五万大军也被送去了北方,需要修筑长城抵御匈奴人,而这些人都由蒙恬带领。
匈奴部落中那位叫冒顿的人,大概会成为北方的隐患。
信中一再提醒了,也不知道蒙恬看到了又会作何感想。
天实在太冷了,一场雪后地面又结成了薄冰。
今天是公子去章台宫听政的重要一天,这也说明了大秦的公子扶苏能够参与国事了。
大抵,能够在章台宫,在始皇帝面前说上一两句话,那就算是参与国事。
扶苏穿好衣裳,离开高泉宫走在寒风中,早晨的咸阳宫并没有什么人走动,就快走到章台宫的时候,才能看到三三两两的大臣,他们一边议论,一边走向大殿。
扶苏不动声色走在后方,而四周的人也注意这位走在朝臣中的少年人。
并不是所有人都认识秦国的公子,而当有人认出了此少年就是公子扶苏,这才有不少人惶恐行礼。
来参加廷议的人不少,扶苏走到章台宫门口,看众人见到自己就要行礼,扶苏还要作揖回礼。
小半刻时辰之后,扶苏便觉得如果人再多一些,说不定自己光是行礼就要累死。
不多时,扶苏见到了老师李斯与一个须发灰白的老人家。
李斯快步上前行礼,“公子。”
“老师。”
李斯又介绍道:“这位就是蒙大将军。”
“原来是蒙武大将军。”
蒙武笑着道:“哈哈,末将当年见过公子,那时候公子还是很小一个。”
扶苏尴尬一笑。
随着来参加早晨廷议的人越来越多。
穿着一身黑青色朝服的淳于越正快步走来,在他的身后还有不少人,这些人都穿着一样的衣裳,足足十余人。
章台宫大殿前的台阶很高也很多,有些上了年纪的人需要互相搀扶才能走上来。
眼看殿前的人都快到齐,殿内又有内侍朗声传话,“入殿!”
众人这才纷纷脱了鞋履。
走入殿内,又感觉到了些许凉意,扶苏跟着老师李斯找了一个前排的位置。
又过了半刻时辰,随着内侍的一声高喝。
始皇帝穿着一身黑色衣袍,神色严肃地走入大殿内。
众人纷纷行礼。
等始皇帝坐下了,众人这才有所放松。
李斯先站出朝班,讲述今天廷议需要议论的事。
扶苏站在自己的位置上本着学习的态度,听着这次廷议。
其余诸多事都很顺利,只要是丞相李斯与副相冯去疾讲述的政事,大家都通过了决议。
而始皇帝坐在大殿内,依旧一言不发。
扶苏正想着今天要不要请老师去商颜山看看,就因一件事惹得大殿内所有人议论不停。
章台宫很高很大,即便是两百余位朝臣站在大殿内,这里还显得空旷,众人的议论声不停回响在大殿中,就像是无数只蚊子,形成的某种低频噪音。
这种声音本就听着不舒服,而随着朝臣们议论得越久,议论声也逐渐越来越大
直到现在,丞相李斯的脸色尤其难看。
因要修筑北方长城,需要将五个郡的乡民,迁往北方。
而这种移民戍边的事一经说出来,便引起了这么大的议论,议论声中反对的声音也越来越多。
见到一人站出班列,其人正是齐鲁博士淳于越。
“敢问丞相,要迁民多少户?”
李斯的目光盯着对方,沉声道:“三千户。”
此言一出,大殿内惊起一片议论声。
淳于越又道:“丞相迁民是为了修筑长城?”
李斯道:“抵御北方匈奴。”
“臣为何听闻匈奴向秦国进献羊群数万头。”
李斯深吸一口气,像是在抚平情绪,又道:“蒙恬一到北方,赶走了在燕赵长城内外的匈奴,匈奴人送来了如此厚礼是为了收买,蒙恬没有接受他们的收买,夺了匈奴人的羊群。”
淳于越又道:“如此迁民令北方各郡民生凋敝,田地何人耕种?”
“长城以南自然有田地给他们开垦。”
“如何安居。”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