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章 弱小的人有巨大的力量(2 / 3)

加入书签

见到了董府的一个青年,此人名叫董翳,在军中任职校令。
董翳见到叔孙通先是说了一番恭维的话语。
叔孙通道:“老夫听闻你们家有一桩婚事,事关章邯将军。”
董翳明白了对方的来意,感慨道:“大军回来之后,许多军中将领都被加了爵,可是章邯他……”
叔孙通接着道:“就因为章邯没有随着大军去征讨楚国,你们才悔了婚事?”
董翳忙解释道:“老先生,舍妹年幼的时候就对章邯将军有意,可家父不愿舍妹嫁给一个家道中落的章邯。”
“唉。”叔孙通叹息一声,“如今章邯在为公子扶苏督建河渠,如今看似不起眼,但以后章邯将军之成就,定能让你们家另眼相看,如今你们不守约,将来难免落人口舌,如若你们守约。”
言至此处,叔孙通话锋一转,语气低下来,低声道:“你们董府如今不因章邯落魄下嫁女儿,将来章邯有所成就,也能装点你们董府门楣,反之……”
“就当老夫没来这一趟。”
叔孙通又是摇头一叹。
董翳不敢怠慢叔孙通,又行礼道:“晚辈会告知家父。”
直到叔孙通回到了村子里,章邯也没有得到董府的回话。
三天后,正在锄地种田的章邯得到了消息,董翳亲自带来了家书,两家于秋后举行婚事。
直到夜里,心中高兴的章邯在田地里拉着犁。
商颜山,山脚下,李由啃着一只杏子,手里还拿着一筐,见到张苍也分给他两只,“洛阳送来的。”
张苍接过杏,拿着也没吃,目光依旧看着前方。
李由看天色都要入夜了,西边的天色都只剩下一点点余光了,勉强能够看到天上的白云。
就这个时辰了,章邯还扛着犁,在田里干活。
李由问道:“张御史,我们是没牛了吗?”
张苍道:“有牛的,牛都休息了。”
李由深吸一口气,眯眼瞅着远处那朦胧的身影,“章邯将军还不休息吗?”
张苍双手背负,平静道:“他心里高兴,就让他多犁两亩地吧。”
李由又啃了一口杏子,使劲嚼着,看着还在犁地的章邯失语良久。
谷雨之后,关中的气温回升得尤其快,到了五月,午时就热得人满头大汗。
上林苑内,这里摆放着一个模型,这是西渭桥的模型。
嬴政穿着宽松的外衣,目光看着眼前的模型,沉声道:“需要征伐多少民夫,多久能够建成?”
站在一旁的冯去疾回道:“已准备了六十位工匠,五百人民夫。”
嬴政看着这座桥的模型,桥的侧面写着三个字,这三个字叫做咸阳桥。
扶苏觉得这是身为都水长唯一能做的事,就是为这座桥取个名字。
父皇与右相正在谈着建设事宜。
扶苏手中摇着蒲扇,懒散坐在新做的竹椅上不想动弹。
“兄!”
听到一声满是稚气的呼唤,扶苏侧目看去,见到比自己还小七岁的弟弟高。
公子高如今九岁,穿着还有些显宽大的衣裳,一旁有两个内侍候着。
“兄,吃甜瓜。”高双手捧着半个甜瓜。
扶苏拿过甜瓜,吃下一口,点头道:“很甜。”
见状,公子高傻里傻气地笑着,坐在一旁很是高兴,“高听闻兄喜读书,高也想读书。”
注意到这个弟弟颇为崇拜的目光,大概他以为他的兄长是个很厉害的人。
扶苏嘴里嚼着甜瓜,咽下之后,道:“你去商颜山,寻叔孙通。”
“好!”
因今天很热,高的脸颊被嗮得通红,还有些干燥。
扶苏饮下一口凉水,吩咐道:“往后还有弟弟妹妹要读书,你都一并带去商颜山,拜师叔孙通老先生。”
闻言,公子高学着大人模样行礼,话语声还很稚嫩的回道:“高领命,父皇与兄治理天下,高会照看好弟弟妹妹。”
扶苏满意地笑了,这个弟弟很懂事。
父皇正听着冯去疾讲述,时而点头。
随后,扶苏见到冯去疾将监禄引荐,之后由监禄给父皇讲述水利相关的要点。
这一切都是在意料之中的。
扶苏又看向那个模型,监禄设计的桥梁还是很科学的,设计舟形分水墩,减轻水流冲击。
高捧着甜瓜一边吃着,抬首问道:“兄,父皇为何要修这座桥呀。”
扶苏道:“为了抵御匈奴人。”
高继续吃着点头。
从地理位置上来看,咸阳桥连接渭河东西两岸,可以通行兵马也可以运送粮草,同时还能加强通商,商旅经过咸阳桥直抵咸阳,也会繁荣咸阳。
如果在这里设卡,还能起到防卫咸阳的作用。
建设这座桥的眼光,确实是高瞻远瞩。
如今的人们对地理,兵法,商业的运用以及扩张,丝毫不比后世的人差。
听监禄的话语,按照他所言,关中已到了枯水期,并且这个枯水期会持续到六月。
“扶苏,你要好好协助冯相。”
“扶苏领命。”
送别父皇离开了之后,扶苏继续发挥着自己这个都水长的作用,参与到桥梁地建设中。
翌日,随着民夫与工匠们的到达,咸阳桥的建设开始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