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止战之商(2 / 6)
呼。
红缨如电,董武的枪杆已横在两人之间。疤脸悻悻松手,临走时阴毒的目光像淬了毒的刀子。
傍晚收摊时,巷口阴影里突然窜出五六个人。疤脸拎着短棍狞笑:
“白天那杆破枪呢?拿出来让爷瞧瞧!“
董文一把将余涛推到货物箱后,董武却不慌不忙解下花枪。枪尖点地的瞬间,“咔“的一声,青石板裂开蛛网般的纹路。
接下来的场面让余涛终生难忘
——董武的身形如游龙戏水,红缨翻飞间,混混们的棍棒纷纷脱手。有个想偷袭的黑脸汉子,被董文一鞭子抽在脚踝,哀嚎着滚出老远。
“白天看不用钱,“
董武踩着疤脸的手腕,从他怀里摸出个钱袋
——正是白天观众打赏的铜钱,“但晚上,得加钱。“
余涛攥着失而复得的钱袋,突然发现董武的枪杆上有道陈年裂痕,董文的铃铛里藏着半枚生锈的箭头。这对看似洒脱的兄妹,恐怕也藏着不为人知的往事。
当夜在破庙栖身时,余涛望着跳动的篝火,终于问出心中疑惑:
“你们......为什么救我?“
董文正在补衣裳,闻言手指一顿。董武往火堆里添了根柴,火星噼啪炸响。
“三年前大雪夜,“
董文轻声说,“我们也曾饿晕在别人门前。“
“为.....为什么他.....他们有.....有的钱不.....不给。“
“你这话说反了。“
董文将针别在衣襟上,“不是我们卖艺,所以他们该给钱。而是他们想找乐子,碰巧我们能给,这才有了铜板落进锣里的声音。“
余涛愣住了。
董武往火堆里扔了颗栗子,爆开的香气里混着他沙哑的笑:
“三年前我们在西城卖艺,连演三场没半个铜子儿。第四天忽然满场喝彩——你猜怎么着?“
“那天是盐帮发饷的日子。“
董文接话,指尖轻轻拨弄腕间铜铃,“看客兜里有钱,眼里才容得下卖艺人的辛苦。“
庙外风雪呜咽,余涛忽然想起自己曾经的水壶摊。那些匆匆走过的行人,或许不是嫌弃他的结巴,而是怀里揣着孩子的药钱,眼里根本看不见路边的铜壶。
“可...“
他喉结动了动,“要是永远等不到看客有钱的日子呢?“
董武突然把花枪横在膝头。月光从破瓦缝漏进来,照出枪杆上七道深浅不一的痕迹。
“看见没?山上有丰鹿,水里有肥鱼。“
枪尖突然指向北边,“但往那个方向再走百里,有个镇子每逢初一十五,茶楼掌柜必请我们演开场戏。“
余涛忽然明白了什么。他摸出仅剩的三枚铜钱,轻轻放进兄妹的行李袋。这个动作没逃过董武的眼睛,青年嘴角微扬,把烤好的红薯掰了一半递给他。
庙外风雪渐急,余涛和他们年纪差不多二十四,董武二十一,董文十八。余涛余涛却觉得,这是数月来最暖和的一个夜晚。
世代442年·春
余涛站在新搭建的戏台后,手指轻轻抚过粗麻布景
——那是他花了整整半个月,用董文收集的各色碎布拼成的“云浮古道“图。台下熙熙攘攘的看客们交头接耳,他们即将见证大陆上第一场
“能走进去“的传奇。
“《赤翎劫》第一幕!“
董武低沉的声音从幕后传来,他手中的铜锣“锵“地一震。
刹那间,余涛精心设计的机关同时启动。董文身披红白双色绸缎从高台跃下,腰间缠着的细绳在风中猎猎作响,宛如当年空中激战的红鸟和白鸟。台侧竹筒爆开的硝烟恰到好处地漫过前排,有人惊得打翻了手中的茶碗。
“当、当年云浮...古道...“
余涛的旁白依旧带着熟悉的停顿,但此刻没人嘲笑
——他刻意控制的节奏,反而让红鸟坠落时的悲鸣更显凄厉。当白念准备俯冲杀死红鸟时,扮演商人的董武手持雷击枣木剑登场救助,台下爆发出一阵惊呼。
散场时,一个穿着锦袍的商人死死攥着余涛的袖子:
“这戏班我要了!出价随你开!“
世代444年·秋
他们的戏台已发展成十二辆精雕马车组成的庞然大物。最豪华的“云霓“车厢里,余涛正用特制的朱砂在兽皮上勾画新戏《北疆场》的场景。
“用百匹白纱悬在铁架上,“
他蘸着颜料的手指微微颤抖,“当''白鸟''展翅时,要让观众感觉真的置身云端。“
角落里堆着各地送来的请柬,最上面那封印着西梁皇室的火漆。
董文突然掀帘而入,腕间铜铃清脆作响:
“夏藏国来人了,说要订制鼓舞将士的军戏。“
“告.....告.....诉他们,“
余涛摸出随身携带的那枚铜钱
——当年卖水壶的第一笔利润,“我.....我.....们要.....先排《走难记》。“
这是余涛将董武、董文与他三人一起行街卖艺时的故事,做成了戏剧。
铜钱在空中翻转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