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3章 众鸟高飞,孤云独去(2 / 5)

加入书签

也不与你们卖关子。”

“朕倒是想过,让一干朝臣都将家产翻出来给天下人都看看。”

“可惜,痴人说梦而已,诸卿不必忧虑朕太过想当然。”

“此事确有后续,但并非应在彼处。”

朱翊钧一边示意众人落座,一边伸手竖起两根手指。

看着模样,后续还不止一处。

群臣面面相觑,只好先后落座。

略微顿了片刻,朱翊钧才缓缓开口“其一,内阁代行皇权,实为中枢机要,国家袖领。”

申时行闻言,思绪翻腾,既喜且忧。

他刚沾着椅子的椅子再度抬起,脸色带着苦笑“还请陛下明示。”

朱翊钧却根本不去看他,只扭头看向王锡爵“朕也不强窥阁臣的家产,但,日后凡推补阁臣,愿意公示家产者,吏部单列出来,朕会优先考虑。”

微末小吏也就罢了,若是国家袖领,都跟户部尚书叶淇一样,开始追寻崇高财富、为家族子孙计而败坏国策,那就真是自上而下地一泻千里了。

总要有点崇高理想才对。

已经入阁的申时行,与将要入阁的王锡爵对视一眼,一错即分。

王锡爵会意,深吸一口气,咬了咬牙,果断当仁不让“陛下,臣毛遂自荐,请公示!”

此举亦是应有之义。

不提倡,就是绝对禁止;优先考虑,就是约定俗成。

就是这般急切,有失为官涵养,大家都知道你明年要入阁,但是这样不背人也有些太嚣张了。

奈何王锡爵就是这样的人物,同僚们已然见怪不怪了。

谁让皇帝喜欢这厮呢?

朱翊钧当然欣慰,不过,却是在想别的事情。

帝制固然下限低,上限高却也不是没理由的。

落后的君君臣臣,明确的上下级关系,在某些方面,就是能发挥出不一样优势来——至少,能够让朱翊钧理直气壮地提出这种强同事所难的要求。

朱翊钧自然从善如流,朝陈三谟吩咐道“此事交吏科核定公示。”

等陈科长领命后,朱翊钧才看向沈鲤“朕接着说,还有其二。”

“沈卿,此后巡抚度田事,凡各州县所属在任官吏的田亩,都公示出来。”

这是顺手的事情。

要是度完田还两眼一抹黑,那不是白度了?

沈鲤此时闻言,只觉意料之中,他入京途中便对此有了心理准备。

不仅如此,他连利弊都已然思虑了好几个来回。

沈鲤沉默片刻,进言道“陛下,此事恐怕只有一时之功。”

大家都不是第一天在官场混。

这次度田完了自然好公示,无非就是单把官吏的地产拎出来誊抄一份而已。

问题是,度田不是一得永得,一证永证的事情。

用不了十几年,这些数目必然就失了真。

朱翊钧摇了摇头“朕知道,所以沈卿这个度田巡抚,事后也不会裁撤。”

“定期巡田,及受理举报。”

举报?

沈鲤愕然。

最先反应过来的却是都御史温纯。

温纯执掌都察院数年,只一听立刻明白皇帝的未竟之意。

他皱了皱眉头,劝谏道“陛下,揭露阴私,恐有唆使百姓,挑拨官吏之嫌,实非堂皇正道。”

举报这种事,向来有以下克上的忌讳。

都察院就从来不会受理百姓、同僚的举报,唯一的堂皇路径就是上奏皇帝,下疏彻查。

否则,部院权势之大,几乎无有掣肘,早晚沦为政争的工具。

更何况,这种事必然不乏诬陷之举,哪怕部院能够守身持正、不偏不倚,也不过消耗人力物力而已,平白坏了朝廷风气。

汪宗伊也很快反应过来,出声附和“陛下,这般行事略显操切,必致风声鹤唳,臣以为,不妨从长计议。”

朱翊钧感受到群臣抵触的情绪,却是陷入沉默。

张嘴欲言,却又咽了回去。

最后,他竟然难得没有解释,只语气生硬“朕意已决,且先试试。”

皇帝陡然露出刚愎的一面,群臣神情不由一滞,旋即有些惊疑不定。

朱翊钧见此情形,心中叹了一口气,不是他不想解释,实在不知从何说起。

风声鹤唳?

他当然知道,但要的就是风声鹤唳!

公示田亩的高压职场环境,显然持续不了多久,早晚会人亡政息。

但有些事又不得不做,哪怕只是一阵风刮过。

并非是为了所谓反腐——公示田亩的效用不会太大。

说句难听的话,贪腐根植于人性,在某种程度上说是具有生命力的有机体也不为过,贪腐仿佛有求生本能一般,无论多么艰苦的情况下,总会挣扎求生,自己寻找出路。

考成法之后,贪腐之风也不过刹了两三分,想根治无异于痴人说梦。

如今这事也一样,地产要公示,这些人就会去收敛金银、铸造铜币、置办商铺、乃至暗中扶持商行。

东边不亮西边亮,有的是法子置办产业。

但,好巧不巧,这就是朱翊钧想要达到的目的!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