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章 大人英明(2 / 3)
再次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崔赦微微皱眉,再次指着猪栏说道:“猪,要养在猪圈里……”“好!大人英明!说的太好了!”凌晨闭着眼睛噼里啪啦的鼓起了掌,乡民们个个挂着笑脸,每一个都卖力的拍手,拍的巴掌都红了。崔赦:“……”如果你丫不是临颍侯,我一定打死你!——秋社,是古代农耕社会最重要的祭祀活动之一,上到知县和士绅贵族、下到里正和普通村民,都要把人们组织起来,摆祭坛、告祝词、庆丰收。还有一种春耕后盼丰收的,叫春社。提起“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可能知道的人并不多,但要是说起“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听过的人一定不少。凌晨也带着青柠和小云来参加县城里的秋社了,作为临颍县有头有脸的人物,尤其他还在名义上食邑本县,这种重要活动自然不能缺席。举办秋社的场地不在城内,而是在城外的张家庄,每年都会在县城附近的村庄轮换举办,这里也是张承出生长大的地方。凹凸不平的土路旁,茂密的草丛里开着不知名的野花,庄子里的麦场上挤满了虔诚的信徒,县城里、庄子里最有名望的老人们站在社坛前焚香祷告,感谢土地神赐予人们粮食。所有人都跟在几位老人身后,跪在地上整齐磕头,场面庄严肃穆。上到拄着拐杖的白发老人,下到嗦着手指的蹒跚幼童,都在感谢神灵庇佑,让这一年风调雨顺,收获颇丰。之后的流程就是由崔赦、凌晨这样的实权人物和代表人物轮流敬香,代表官府为百姓祈福谢佑。社坛上摆着糕点、麦穗、猪、羊等贡品,被香炉里升起的袅袅青烟半遮熏透。祭祀完毕后,麦场上的气氛立刻就活跃了起来。村头早就酿好的酒被庄户们从酒缸里舀了出来,分发给场上众人。崔赦坐在搭起的凉棚里,与老人们笑谈年景,凌晨和青柠、小云坐在偏侧的凉棚里,吃着西瓜品尝浑酒。近处,是乡野渔樵闲话。远处,是竹篱茅舍人家。打鼓队穿着表演的服装,按事先排练好的节奏进行,围坐在周围、倚靠在麦垛旁的村民们纷纷跟着节奏晃动双手,如果不是亲眼所见,凌晨还真不敢相信大周竟然也有这么时髦的应援方式。他们的服装材质很一般,平时存放在祠堂或者地主家里,需要用的时候就拿出来穿。表演的村民们也有些腼腆和放不开,比起凌晨在开封欣赏过的楚馆飘袖差了太多。但那股淳朴、鲜明的表达意愿和喜庆氛围,却是别的地方很难体会到的。“咿~呀~”铜锣响起,好戏开场。板、二胡、镲、笙、铙钹等各种乐器混合成最早的古风交响乐,从县城里请来的戏班子在木头搭建的高台上依次登场,唱念做打。村民们搬来自家小板凳或者随便抱来一块石头,乌泱泱的围在一起观看着平时接触不到的才子佳人、王侯将相,欣赏着他们的爱恨情仇,看的如痴如醉。麦场的边缘处,围坐在一起摇骰子的汉子、互相抓着灌酒的村壮、嗑着瓜子闲聊的农妇、彼此推搡着偷看的姑娘、白发里插着黄花、已然醉倒的老叟,这是属于他们的MVP结算画面。底层人民不知道王公贵族的生活是什么样子,更不懂他们的野心和雄图。一年的辛勤劳作有了回报,有酒喝,有戏看,不用担心饿肚子,就很满足了。——中原几经战乱,终于到了休养生息、与民更始的时候。从基层一步步干到京兆尹的冯延非常了解普通民众的需求,上报了很多建议,全部都是恢复生产、畜养民力的方案,文训大都采纳了。邺城之战后,晋阳军精锐折损大半,没有个三五年时间很难恢复元气,酷爱收集双胞胎手办的孙芝短时间内翻不起什么大浪,除非他失了智。至于三五年后……他要面对的,是民殷国富,人心归附、兵强马壮的中原。韩珏也很难和文训争天下,不过不是因为实力,而是运气。夏国苦寒,唯一能倚仗的只有塞上江南和东西两套地区。国内成分复杂,草原人、西域人、中原人杂居在一起,矛盾重重。无论是为了转移矛盾还是想要更上一层楼,进攻肥沃富庶的关中平原都是历代夏皇的不二之选。有夏国在那不停的消耗,此消彼长之下,韩珏很难积蓄到足够的力量东出潼关,除非他能像秦朝对付义渠那样先彻底打垮夏国。而且韩登回去之后,关陇集团内部怕是会有一场不小的地震。为了家乡父老的利益前往邺城为质的韩登,政治声望绝对是继承人的最佳选择,更何况他还是长子。可是这些年来,一直在韩珏身边帮忙打理政务和军务的却是他弟弟。关中四府的治所在长安,长安城里有一个非常有名的地方,叫玄武门。视线转向南边,年轻气盛的孟玄在初露锋芒之后,取得了不小的成绩,无论是声望还是实力都得到了很大的增强,确实拥有了与天下争衡的可能。但也止步于此了。他的东向战略严重威胁到了唐国的根本利益和国土安全,认真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