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章 平淡的生活(2 / 3)
楞几年,慢慢将韩临手中的权力收回来,转交给韩登。嫡长子继承本就顺理成章,而且大女儿的分量也不轻,尤其是在文训一统中原之后,她的意见更是不可忽视。所以,他专门为韩登谋了门亲事。云中节度使申屠明光的掌上明珠、年方二八的幼女——申屠忘忧。二人门当户对,两家结亲后还能联合起来夹击夏国,再合适不过了。至于孙芝会不会误会……如果你非要多心的话,那我也没办法。——河北四府已经恢复了正常的秩序,粮种、农具、耕牛都从富庶的开封府调拨了过去,其中就有很多出自临颍县养牛场的优良品种。文训下达了命令,免去河北四府两年的赋税,只要今年的春耕顺利,就能彻底消化新吞并的地区。两年后,仓廪充足的河北平原,将会为太尉大人带来源源不断的粮草兵源。自从来到大周以后,凌晨跟个陀螺一样被抽着转,很久没有享受当下这种和后世极为相似的太平年月了。大周的百姓们也有股恍若隔世的感觉,生离死别、背井离乡已经成了他们成长过程中挥之不去的记忆。直到今天大家才知道,原来日子也可以过的安安稳稳,亲人不用相隔两地,家人不用天各一方。黄昏饭熟时,一家人都围坐在自家小院里,吃着粗茶淡饭,聊着家长里短。要是这个时候唐皇再次提兵犯境,很难想象他会遇到什么样的人民战争和汪洋大海。汴京已经修筑好了皇帝行宫,并且配置了成套领导班子,从各地大族涌入的德高望重、才学兼备、背景雄厚之人填补了各个职位空缺,彻底替代被孙芝迁去晋阳的朝廷,开始行使职能。当然了,皇宫里有很多内饰风格是按照文训的个人喜好装修的,周帝应该会喜欢。吕齐印刷出来的成批书籍被下发给了各地官学,由于产量的提高,甚至可以传发到县级乃至镇级,在“万般皆下平,唯有读书高”的普遍共识下,读书识字的人越来越多,文盲率正在下降。另外,文训给王臣鹤拨去钱粮银款,令他在即墨港打造楼船冲舟,派江淮军精锐将官前去,积极操练水军战法,开始为将来下江南做准备。一年之计在于春,太尉大人深耕细作,天下布武,只等时机一到,便教金瓯无缺。在整个中原如火如荼的开发建设过程中。凌晨也没闲着,临颍县百姓辛苦养出来的牛、猪都被开封府衙采购了去,官府给出的价格比市面上要高一点,因为负责采购项目的主官是张承。临颍县的养殖户们腰包鼓了起来,冯延和张承也从中领到了春季补贴,作为中间商的凌晨,更是赚的盆满钵满。有了钱之后,又该修自己的窝了。原先的开封城被改为里城,城北单独修筑了皇城。在这样的基础上,又沿着外围扩大了一圈,修筑了外城和城墙。城里的普通人家都被补偿性的迁移去了外城新修的坊街,现在居住在里城的,基本都是权贵官宦人家。里城的杨柳巷专门住在职官员,和杨柳巷只有一街之隔的下马庄,住的基本都是公爵。朝廷按照凌晨的爵位,给他在下马庄靠近金水河的河畔划了一块地,是按照四进宅院的面积划分的。可以等工部建造好以后直接拎包入住,也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修建,除了高度和规格有限制之外,随你怎么造。河边的柳树悄悄发芽,河畔游人如织,水面上还有花船画舫缓缓漂流,隔着老远都能听到丝竹管弦的悠扬之声。站在自家宅基地上,凌晨拿着一张图纸,向工部派来修建的人员提出自己的构想和要求,这是他亲自画的宅院结构,还问了青柠的想法。“我是粗人,这什么茶室棋室的就不用修了,把中间的院子修得宽敞一些,前面的更房、倒座房可以修紧密,垂花门往后全修成大院,我要里面能跑马。”工部派遣来的官员望着地图上的精细画工,感叹之余,又好奇的问道:“侯爷,您真的打算把鱼舍和风水池拆了,改成东西厢院吗?”凌晨点着头说道:“嗯,这些东西没什么用,夏天除了养蚊子之外毫无实用价值,我没有那雅兴。”“那……府内也不修戏楼吗?”“我不爱听戏。”“下官明白了,那就将四进改为三进,多出的地方都铺成院子。再栽种上一些桃李杏梨,后院也留出花园和菜园。”“嗯,不错。马厩和柴房、车房都放在前院里,每间院子都留好茅房和下人居住的地方,客房就贴在垂花门两侧。”“好。”和专业的人交流起来就是轻松,工部的官员只看一眼图纸就大概明白了凌晨的要求。沟通好细节之后,对方大概估算了一下,修成大概需要八千两白银。这还只是墙、院、屋、瓦、地砖的费用,就是个毛胚。桌椅板凳和床单被褥、屏风瓷器、字画装饰、餐厨伙具、购买和聘请下人的费用通通都没有算在内。朝廷今年发放给凌晨的工资就四千两,再掏空这些年的积蓄,也只是勉强能购置完家私。凌侯爷深感任重道远,还得再想办法从哪薅点羊毛去。好在大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