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章 春愁(2 / 3)
爷真是好手段呐!我都没发现你什么时候跟去的,更别说进那店里了。连大人都感到棘手的事情,没想到侯爷就这么悄无声息、轻轻松松的给解决了!真是厉害呀!”
虽然明知道是彩虹屁,可这话听着怎么就这么舒服呢?
不行不行,要谦虚。
“哪里哪里?我这不过是些雕虫小技,上不得台面。我老家还有个更厉害的,人们都叫他饵总,那才是真牛逼咧~”
“饵……总?”
侯明闻言后疑惑的挠了挠头,这是浑号还是姓名?
还不等他反应过来,凌晨就已经重新起身,开始往自己眼上蒙黑布了。
“那个谁,去,有请下一位追梦人~”
——
时光如梭,刚刚步入四月,已经被韩珑、吴尚南北夹击到疲惫不堪的孙芝,终于迎来了本关最终BOOS。文训亲自领兵攻打壶关,驻扎在真定府的李继贤也在同一时间进入太行山,锋指晋阳城。
孙芝的外交努力成功了一半,夏国派兵南下,又来找韩珏叙旧。韩珏派凤翔留后韩登率兵北上迎敌,青柠从韩意那里听说了此事后,立刻叽叽喳喳的说与凌晨听。
一想到那二货领兵打仗的模样,凌晨就忍不住想笑,韩珏肯定给儿子安排了得力副将,韩登大概率就是挂个名头。
韩少查案确实有两下子,狎妓也挺有经验,至于行军打仗么……
他会打个屁的仗,好好跟着人家学吧,还差得远呢~
蜀、唐两国赶走了孙芝的使者,让他们哪来的滚哪去。弑君的名头顶在脑袋上,还想让我们支援你?你疯了?
不派兵攻打你,只停留在道德层面谴责你就已经很不错了。这要是支援了你,万一手底下的人哪天反我了怎么办?我还怎么站在道德高地号召大家讨伐他?
况且,哥们也没空。
南方的情况远比北方复杂,无论是孙芝、文训、应开疆,他们在名义上都是属于大周。百姓们接受统治的归属感还是很强的,只要打败了敌方军队,剩下的就是恢复生产秩序。
可蜀、唐不同,百年割据下来,大家压根就不认为和对方是同一个国家的人。西蜀的豆腐脑是加盐的,江南的豆腐脑是加糖的,士可忍,孰不可忍!
所以明明是同时开启,北方的战争能够迅速分出胜负,而南方的战争却陷入了焦灼状态。
孙芝眼见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叹了一晚上的气,决心干脆玩把大的——
称帝!
大周靖安三年四月初五,晋王孙芝省略了加九锡赐节钺之类的繁琐步骤。直接在晋阳城内筑三层禅让台,在文武百官和百姓们的见证下,接受监国、梁王、大周宗亲周元昭的禅让,登基称帝。
国号“晋”,建元“兴国”。
是的,他接受的不是前朝皇帝的禅让,而是前朝宗室代表的禅让,所谓名不正言不顺,大抵就是如此了。
晋帝陛下称帝的本意是为了鼓舞人心,让晋阳三府的豪绅、百姓、士兵们能够打起精神来,依托天险节节阻击,将这波雷劫渡过去。
孙芝能这么干,并不是冲昏了头破罐子破摔,而是在生死危机的笼罩下,作出的最优解。
唯一能从关中平原直达汾河平原的韩珏被夏国掣肘,因为担心首尾不能相顾,已经停止了攻击转为防守。关中军短时间内肯定不敢深入河东腹地,韩珏一向沉稳,不会兵行险招。
而北边的吴尚也不用担心,云中骁骑极善野战,弓术和近战都是一等一的好手,所以才能和弓马娴熟的草原部落打的有来有回。
毫不夸张的说,在平原上摆开阵势,八千云中军完全可以和三万中原步卒正面较量。
但这里是河东。
吕梁山和太行山对于他们来说就是两道不可逾越的天险,更不要说北部纵横交错的连绵山脉。只要在紧要关隘处架起强弓劲弩,龟缩不出,他们就没有任何办法。
所以,现在真正的威胁只剩下两个——
一个是翻过太行山,包围了平定县的李继贤,另一个是攻破壶关、兵临潞州城下的文训。
六万晋阳军,对战十一万中原军队。
当然了,一向擅于剑走偏锋的孙芝也不会让文训能够安心作战,他派了许多细作和杀手前往中原,开始组织联络一些对文训不满的贵族士绅,暗中谋划起来。
一张看不见的大网,渐渐悬浮在了汴京城的上空。
文训出征在外的日子里,主持后方大局的是汴京三人小组,他们分别是吏部尚书孟宣、京兆尹冯延,以及左武卫马军都部署薛定。
文若已经将襄樊的军务交给了其他将领,正在飞奔回京的路上。
孟宣是老熟人,当初凌晨还是江淮军亲卫的时侯,二人就见过面,那时的他还是寿春知府。此人和文训同属江淮势力阵营,因为根本利益是相同的,所以一直都是支持文训的坚定盟友。
老文击败应开疆一统中原后,立刻就表奏他为吏部尚书,妥妥的二号人物。
薛定是江淮军的重要将领,同样也是文训的心腹爱将,有能力,有威望,还忠心。此次出征,文训也是放心的让他暂掌京城附近诸路兵马,直到文若回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