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5章 魏武挥鞭,一诗镇海:《观沧海》!(2 / 3)

加入书签

“诸兄!”

一位举人突然嘶声喊道,声音在风中断续飘摇,“这第一重学海,狂风如此之烈莫非是死局?

为何,我等根本无法飞渡?

谁曾来过此地,告诉我这是何情况?!”

恐慌如瘟疫蔓延。

有人文宝已开始摇晃,他们的才气将尽,眼看就要步那些坠海举子的后尘——

“噤声!诸兄都是头一次入学海,谁又曾经来过?!”

关中秦文突然冷喝,青铜古剑迸发龙吟。

他环视众人,一字一顿:“曾有进士前辈对我说过。

学海无涯——以诗词文章为舟。

要渡此海,需在此地,当场作[闻乡、叩镇]级以上的避风诗,方才有望继续前行!

至于要作多少篇,他没说,只是笑.笑的令人发颤!”

荆楚宋楚望接话,醉眼蓦然清明。

“这好办!

[《海藏》

怒涛吞日月,

我自卧礁阴。

浪卷千钧力,

舟藏一隙深。

]”

宋楚望拍开酒壶,狂饮一口喷出酒气,手指一挥,一缕酒香竟凝成一行行的文字,他在狂风中开辟出三尺安宁间隙。

果然,他足下文宝酒壶,开始继续前行。

“我也来一篇!”

众举人恍然,纷纷取出笔墨,疾速书写各色避风诗词文章。

在学海深处,一道道举子才气,如星火骤亮。

“我且来一篇!

[浪急知何处,

回舟入小湾。.]”

一位举人挥毫泼墨,诗成刹那,却是一篇[闻乡]之作,笔下宣纸文宝泛起淡淡白光。

他刚冲出百丈,那诗光便枯竭,如风中残烛般骤然熄灭。

“闻乡之诗,在学海只够飞出区区百丈?”

举人踉跄,气的一口心头血染红胸前青衫。

他得作多少篇[闻乡]诗词文章,才够渡这第一座海?

“哈哈哈——!

闻乡小调,岂堪渡学海?”

不远处忽闻长笑,但见关中道解元秦文笔走龙蛇,一首《镇海吟》字字迸发金光。

诗成瞬间,脚下青铜古剑竟化作蛟龙,驮着他破浪千丈,海面犁开雪白沟壑。

最前方,关中道秦文的吟声穿透风浪:“乘风破浪兮骋八荒,

忽见玄云兮蔽天光。——”

每吐一字,剑芒便暴涨一丈,剑光倾泻的青芒在怒海中,铺就一条金光大道。

前方数里学海浪涛,竟被他一句诗喝退半里风涛!

众举人这才惊觉——原来诗词品阶之差,在这学海之中的效果,完全是云泥之别!

[出县]诗词轻松飞出数十里,而[闻乡]诗词不过百丈。

大周各道解元们,巴蜀道解元刘春、蓟北道解元章横、中原道解元曹瑾,纷纷诗作。

不过,他们似乎有所保留,虽有佳作也仅是[出县]左右,观望其他人的动静表现。

再决定自己动用何等诗篇,以渡第一座海。

以他们的实力,诗作可以轻松控制在[闻乡]、[出县]之间。

当然,若要[达府],则要难许多但绞尽脑汁,耗尽心力拼一把,也不是做不出来。

青莲飞舟在怒涛间起伏,江行舟的衣袂被咸腥的海风撕扯。

他凝视着前方吞噬天地的墨色海浪,指尖在袖中无意识摩挲着青玉笔杆——

华夏千年文脉中关于海、风、浪的各色诗、词、赋篇章,此刻正如走马灯般,在自己的灵台轮转。

可选太多,一时反而拿不定主意。

“《海赋》太绮,《浪淘沙》太柔.难选啊!”

忽然,一道惊雷劈开海面混沌。

江行舟忽然想起建安十二年那个秋日,那位酾酒临江的枭雄曹操,北征乌桓告捷时,登碣石所作那篇四言古调《观沧海》!

“沧海横流,魏武遗篇!

——王者观海之作!

就用它了!”

江行舟猛然抬头,眼中似有星斗倒悬。

当《观沧海》三个字在唇齿间滚过的刹那,他腰间举人文佩突然发出龙吟般的震颤。

碣石山巅的猎猎雄风,正穿透千年时空呼啸而来!

“《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江行舟端坐飞舟之上,身前宣纸上,挥笔而书,一边吟唱。

笔锋劈落如断浪,墨迹未干已闻,惊雷之声。

“轰!”

学海怒涛骤然分裂,一座黑岩巨岛,自万丈深渊拔地而起,礁石嶙峋,如魏武按剑而立。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此句脱口刹那,岛周怒潮忽凝。

澹澹水纹化作青铜镜面,倒映出山岛竦峙的雄浑轮廓。

百丈高的浪头撞上岩壁,竟碎成漫天星斗,坠入繁茂草木之间——那岛上遍地奇异木,不是凡种,每片叶子都闪烁着建安风骨的金芒。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整片海域突然褪尽颜色。

千堆雪浪,凝作无数水军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