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3章 你们真是害苦了我啊(1 / 2)

加入书签

姜天骄还不知道郭子仪大军已经开始北伐汉中,他这边进入农历十二月份后,已在洛水之滨建好受禅台黑龙旗和夏国社稷的根基深深扎入洛阳城土壤,姜天骄距离那至高无上的皇帝之位仅剩一步之遥,这一步就是法理上的禅让大典。

寒冬腊月的洛阳城弥漫着躁动不安,随着姜天骄完成加九锡、建天子旌旗、封大国、立社稷四个步骤,洛阳街头巷尾和茶肆酒坊都在谈论此事。

在姜天骄授意之下,高僧道士纷纷感应天机,或宣称佛祖托梦,或说道祖降下法旨,皆言天命在夏,姜氏代有天下,理应顺天命即皇帝位。

这些玄之又玄的天命通过说书人和游方僧道之口,快速渗透到市井乡野,为即将到来的禅让大典披上神圣不可违逆的光环。

何为天子?天之子也!

何为天之子?代天行道者也!

天骄。

本来就是天之骄子。

既然本是天之骄子,那就理所当然为天子。

由于姜天骄的名字本身就带着合法性之一,所以他直接把名字光环无限放大。

紫微宫,含元殿。

以刘晏、大宏临、阿史那承庆三位宰相为首,联合洛阳五品以上官员、将领、勋爵共同签署一份洋洋洒洒的劝进表,请求皇帝陛下禅让于夏王。

阿史那承庆对着姜天骄极尽歌功颂德之能事,他大义凛然朗声道:“李唐失德,自得有天下伊始便是无德之君,前有太宗皇帝李世民强纳弟媳为妃,后有高宗李治册立庶母为后,再有当今昏君李隆基纳儿媳为妃。”

“先帝首义举事,奈何中道崩殂。夏王辅佐陛下创立基业,廓清宇内,再造社稷,恩泽万民,真可谓是功高五帝,德迈三王……”

安庆绪坐在皇位上听着都快打瞌睡,他听着阿史那承庆说完后,这才一脸惭愧说道:“天命靡常,惟德是辅;惟贤惟德,能服于人。朕乃德薄之人,皆因夏王之辅佐才能立下大燕基业。”

“朕自当效仿尧舜禅让,托付天下以保长治久安,上应穹吴之心,下符亿兆之望,还望夏王顺天应人,早登宸极。”

安庆绪亲自把这份劝进表盛放在一个特制的紫檀木匣中,再由刘晏、大宏临、阿史那承庆三位宰相亲自率领文武百官,浩浩荡荡护送至夏王府。

夏王府早已是人山人海。

劝进官员在府门外黑压压跪倒一片,神情庄严肃穆,眼神中却燃烧着对新朝的狂热期待,气氛凝重得如同暴风雨前的宁静。

刘晏、大宏临、阿史那承庆三位宰相拿着紫檀木匣来到王府书房,他们恭恭敬敬呈于姜天骄的面前。“请夏王即皇帝位!”

姜天骄坐在书案后,窗外阳光透过窗棂,在他沉静脸上投下斑驳的光影,案桌上摆放着那份劝进表。“你们真是害苦了我啊!”

姜天骄仿佛承受着巨大的委屈和不公,他提起笔饱蘸浓墨,笔走龙蛇,亲自撰写一份辞位表交给刘晏、大宏临、阿史那承庆三位宰相。

刘晏、大宏临、阿史那承庆三位宰相拿着这份辞位表出了夏王府,在府门外当众宣读,文辞恳切,掷地有声:“臣本布衣,得先帝殊遇,拔擢于行伍,委以重任,恩深似海,没齿难忘。”

“范阳举义,此乃先帝之功。匡扶社稷,此乃人臣之礼,岂敢有半分非分之想。今陛下正需忠臣辅弼,尔等不思竭力报效,竟敢妄言神器,行此大逆不道之举!此非陷吾于不忠不义之绝境乎?”“孤受九锡之宠,已惶愧难安;建旌旗、封大国、立社稷,皆为权宜!若再僭越帝位,是谓欺天罔地,悖逆人伦!天地鬼神,实所共愤!”

这份辞位表宣读完毕全场哗然。

刘晏、大宏临、阿史那承庆三位宰相适时表现出痛心疾首的样子,他们捶胸顿足向着夏王府高声欢呼:“大王忠义,感天动地!然天命难违,民心所向。大王岂忍弃天下苍生于不顾?”

这话一出,劝进官员们再次伏地叩首,恳求之声不绝于耳,不约而同高声欢呼:“请大王即皇帝位!!‖”

姜天骄忧愤交加宣布闭门谢客,对外声称自己忧劳成疾卧床不起,一连数日大门紧闭,使得第一次辞让把忠臣形象塑造起来,也成功把劝进舆论推向一个更狂热的顶峰。

如此忠义之人都不愿称帝,不正说明天命所归非他不可吗?

文武百官知道姜天骄在演,姜天骄也知道文武百官是在演。

只有朴素百姓才会相信这种事情,毕竞这三辞三让主要是演给天下百姓看的,更是为了日后能在史书上留下“合乎于礼”这四个字。

姜天骄激烈的初辞非但没有平息劝进浪潮,反而如同在烈火上浇了一瓢热油。

刘晏、大宏临、阿史那承庆三位宰相制造出万民拥戴的宏大景象,在第一次劝进的基础上补充更多祥瑞和民意证据,引经据典高呼民之所欲,天必从之。

面对万民拥戴的第二次劝进,姜天骄反应出现微妙的变化,他依旧还是写下辞位表,文辞依然恳切,但基调已悄然转变。

刘晏、大宏临、阿史那承庆三位宰相再次在夏王府门口当众宣读:“诸公殷殷之情,百姓拳拳之意,天骄岂能不知?岂能不察?夙夜忧叹,五内俱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