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章 开业大吉(2 / 3)

加入书签

她闺蜜倒是挺感兴趣,“哎,去看看嘛,听说里面跟咱们想的农田不一样。”

“能有什么不一样?还不就是泥巴地,脏得要死。”

张女士一脸嫌弃,但还是拗不过朋友,半推半就地带着儿子,跟着走向了那栋现代化的玻璃温房。刚一进门,她就愣住了。

没有预想中的泥泞和恶臭,取而代之的是温润清新的空气,脚下是干净的防滑石板路。

巨大的玻璃穹顶下,水田被分割成一个个小区域,绿油油的秧苗整齐排列,恒温恒湿系统安静地运转,阳光透过玻璃洒下来,暖洋洋的。

几个穿着统一制服的工作人员正微笑着指导游客。

“您好,我们这里提供免费的防水靴和手套,保证您体验愉快,身上不会沾到泥点。”

工作人员的服务很周到,态度也很亲切,完全不是张女士预想中那种土里土气的农家乐。

张女士的儿子早就兴奋地换上了迷你版的防水靴,在妈妈的帮助下,笨拙地踩进了水田里。泥土的触感很奇特,温温的,软软的,完全不像外面田地里那种冰冷坚硬的土块。

在工作人员的指导下,小家伙有模有样地拿起一株秧苗,弯下腰,小心翼翼地把它插进水田里。“妈妈!我种了一棵小禾苗!”

孩子抬起头,满脸都是土,但笑容却比阳光还灿烂。

那一瞬间,张女士心里的那点不屑,烟消云散。

她看着孩子兴奋的脸,想起自己小时候,也曾经在姥姥家的田地里玩过泥巴,那种纯真的快乐,现在的孩子,在钢筋水泥的城市里,确实很难体验到。

“妈妈,你也来试试嘛!”

孩子拉着她的手,满脸期待。

张女士犹豫了一下,最终还是脱下了高跟鞋,换上了靴子,小心翼翼地走进田里。

泥土软软的,踩上去有种奇妙的感觉,完全不像她想象中那么脏和累。

工作人员很耐心地教她怎么插秧,怎么控制深度,怎么保持间距。

“您插得很好,一看就是有天赋的。”

工作人员的夸奖让张女士有些不好意思,但心里还是挺受用的。

母子俩在田里忙活了快一个小时,从最开始的笨手笨脚,到后来的熟练自如。

小家伙更是玩得不亦乐乎,一会儿要种在那,一会儿要种在这。

“妈妈,这比在家里玩游戏好玩多了!”

“是吗?那我们下次还来,带上你爸,不让他钓鱼了。”

张女士笑着揉了揉儿子的头,心里盘算着,回去得在妈妈群里好好宣传一下这个地方。

一个小时后,母子俩从温房出来,小家伙手里还捧着一张“小小农夫”的证书,上面印着他的名字和今天的日期,还有一张他在田里插秧的照片。

“妈妈,我要把这个拿回去给同学看!”

孩子一脸骄傲,好像拿到了什么了不起的奖状。

张女士看着儿子开心的样子,心里也暖暖的。

这种体验,确实是在城市里花多少钱都买不到的。

而且最关键的是,整个过程中,儿子没有闹,没有哭,也没有要玩手机,完全沉浸在这种新奇的体验中。

这对于平时带娃头疼的她来说,简直就是福音。

钱东来端着茶杯,在院子里溜达了一圈,把刚才的一切都看在了眼里。

那些从耕种模拟区出来的客人,一个个脸上都带着满足的笑容,孩子们更是兴奋得不行,拉着大人说个不停。

这种发自内心的快乐,是装不出来的。

钱东来心里暗暗点头,王宇这一手,确实玩得高明。

把水库的流量,直接引流到了农家乐,而且还能让不钓鱼的家属也有事可做,形成了一个完美的消费闭环。

这可比他那守在市中心的聚福楼,等客上门,要高明太多了。

更重要的是,这种体验式的消费,客户粘性更高,复购率也会更好。

钱东来在餐饮行业摸爬滚打这么多年,一眼就看出了这种模式的价值。

时间不知不觉就到了中午。

钓鱼的男人们陆续回来了,一个个晒得脸膛黝黑,但精神头十足。

”过瘾!太过瘾了!”

孙英含提着一个半满的渔护,里面全是活蹦乱跳的鱼。

“王老板这水库的鱼,就是有劲儿!我刚才上了条翘嘴,拉着跟小牛犊子似的!”

“是啊,我今天也上了条二十斤的草鱼,差点给我拉水里去!”

“哈哈,老张你那体格,被二十斤的鱼拉下去不稀奇!”

一群人说说笑笑,兴奋地分享着上午的收获。

他们把渔获交给后厨,按照青石小筑的规定,每人可以免费加工两条,多余的可以按市价卖给农家乐,或者自己带走。

午宴正式开始。

刘翠芬带着最新招揽的后厨团队火力全开,甚至连刘问渠也上手帮着弄了几道菜,十几张桌子座无虚席。

第一道菜,就是用早上刚钓上来的鱼做的【沸腾水煮鱼】。

热油“滋啦”一声浇在铺满辣椒和花椒的鱼片上,那股霸道的香麻气,瞬间就窜进了每个人的鼻子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