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8章 宗教改革,是降低赎罪的价格(2 / 3)
年上控,好盖里斯这一口,但应该也不会特别多才对。
反倒是阿尔斯兰,作为部族首领之子,年少力壮,又表现的英勇无畏,更别提其年轻的面庞格外俊朗。
加上现如今奥斯曼在贝伊国中的地位如日中天,许多家庭应当都将他视为了香饽饽,想要与之联姻才对。
只不过,之前阿尔斯兰对所有少女都拒绝的太快,根本没去细细分辨。
现如今想明白后,阿尔斯兰有些浅浅的后悔了。
再度拍了拍阿尔斯兰的肩,盖里斯便回到了小屋中。
在秋收结束后的这些日子,盖里斯除去整理出一些方便游牧向定居生活转变的技术资料外。
盖里斯也在思考一些更重要的事。
在耶路撒冷时期,由于不论是外约旦、提尔、塞浦路斯、的黎波里等地,由于存在系统的基督教教会。
盖里斯在想办法将之收编后,都轻松取得了一批具备一定学识的宗教人士。
虽然那些宗教人士并不是那么的可靠,但至少有组织性,可以拿来辅助传播盖里斯神学。
但在来到安纳托利亚后,盖里斯便发现,这附近别说基督教体系崩溃,便是伊斯兰教体系,其实也都不健全。
长期的战乱对安纳托利亚的破坏极其严重,而突厥人的伊斯兰化其实又不够彻底。
因而盖里斯发现自己一时半会,可能找不到可用之人了。
自己现在动手,丰衣足食,从0开始教,固然是一条路,可这效率实在是太低。
至于让安条克派人过来支援,自然是一个条路子,但盖里斯又不是一个坐等事情完成的人。
因此,在这段时间里,盖里斯也在复盘宗教历史,思考对策。
首先,盖里斯虽然是宗教上的先知,但他对于政教一体并不是很感冒。
按照盖里斯早年的一些想法,其实是要让灵魂属于上帝,肉体归于世俗,太平教团存在的目的,在于让世俗有类天国。
让世俗有类天国,这一条便是指并不是希望教团治下=天国。
基于对后人能力的不信任,盖里斯并不打算在神学上给教团太多权限。
不过不管怎么说,这都是宗教改革了。
而宗教改革这个事,从历史上来说,不论各国、各个时期……其实都存在一个奇特的共通点。
这个共通点,便在于宗教改革后,能够取得传教优势的教派,实质上是将赎罪卷的门槛降低了。
最经典的,16世纪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
当时天主教会普遍出售赎罪券,信徒只需支付金钱便能获得罪孽的宽恕,甚至可以替去世的亲人赎罪。
面对如此低下的救赎门槛,马丁·路德在1517年发布《九十五条论纲》,反对赎罪券制度,强调因信称义。
换个角度,其实可以理解成,马丁·路德认为给钱赎罪还是门槛太高了,要白嫖那才是香的。
同时期的其他天主教宗教改革,也都如此,开始放弃赎罪卷概念,强调,信仰与悔改即可获得救赎。
无独有偶,伊斯兰教苏菲主义的兴起,其实也论证了盖里斯的想法。
早期伊斯兰教中,正统派(如早期哈里发统治)强调遵守教法(沙里亚)和行为上的善功以换取真主的宽恕。
然后苏菲主义在9-13世纪兴起,他们主张通过爱与虔诚直接接近真主,而非严格的宗教律法或朝觐。
实质上的表现形式在于:念诵真主之名即可获得宽恕,这大幅降低了门槛,使伊斯兰教在广大地区传播。等到了18世纪,瓦哈比改革兴起,就更如此了……
至于佛教,早期的佛教还强调戒律与禅修,要求修行者需要长期修行才能解脱。
等到后来,某些教派一句:阿弥陀佛,即可往生极乐世界。
可以说,几乎所有能够广泛流行的宗教,都进入了一个在教义精妙层面不断劣化、简化、易于传播化,从而换取更多信众的处境。
底层的信徒,根本无需了解真正的教义为何,他们便相信自己能够获得新生,得到救赎。
而那些,依旧拉不下脸,不去放低“赎罪卷”门槛的教派,往往便轻易消失在历史中。
要知道,面对新教改革的时候,天主教也是主动进行了改革,从而顺应时代的变化。
只不过,虽然历史给了盖里斯以答案,但他对于这个方法,又非常、非常的顾忌。
毕竟:【宗教里的苦难既是现实苦难的表现,同时又是对这种现实苦难的抗议。宗教是被压迫生灵的叹息,是没有人性世界中的人性,是没有灵魂处境里的灵魂。它是人民的鸦片。】
马对宗教的批判,并非是说宗教本身天然有害,而是批判宗教阻碍了人对残酷现实的认知,给冰冷的现实套上了块温暖的表皮。
使得那最终的善恶之争,始终都在被推迟、延后……
对于后人来说,他们如何想、如何做,盖里斯是管不到太多的。
但对于盖里斯本人而言,目的和手段,必须切割清楚。
盖里斯的目的,绝非是要去包装这个平均温度只有零下270.42摄氏度的宇宙,对于他来说,利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