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章 提学剑悬三日寒,敢教魍魉尽丧胆!(2 / 4)

加入书签

规矩就是规矩,请托、拜谒,哪一样少得了?光会写文章,不懂人情世故,怕是连卷子都递不到提学大人案前!”

这话像一盆冷水,浇灭了一些人刚刚燃起的热情。

现实的阴影再次笼罩下来。

是啊,杜提学再刚正,他能亲自阅遍所有卷子吗?

地方官吏的层层把持,豪强势力的盘根错节,那密不透风的铁幕,岂是那么容易打破的?

府衙后堂,幽暗烛火下,亦是潜流汹涌。

绍兴知府王三淮正与山阴知县赵中行、会稽知县钱有礼密议。

桌上摊着按察司转来的杜延霖公文,以及那份附有绍兴府岁试舞弊疑点的摘录。

“这个杜延霖,真是新官上任三把火,第一把就烧到我们绍兴头上!”赵中行肥白的脸上满是愠怒:“重启巡考也就罢了,还把这陈年旧账翻出来!他什么意思?是要给我们下马威吗?”

钱有礼捻着山羊胡,忧心忡忡:

“府台,下官以为,杜提学此举,绝非虚张声势。他点名山阴、会稽,还附上疑点,限期自查,这是逼我们在这次岁试中表态啊!若敷衍了事,他亲临考场,必能看出端倪,届时…”

王三淮面沉似水,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桌面。

他出身江西,与严党有些渊源,能在绍兴这富庶之地为官,少不了地方豪强的支持,尤其是陆家的“照拂”。

杜延霖的到来,打乱了他与地方士绅之间维持多年的“默契”。

“自查?怎么查?”王三淮冷哼一声,“查谁?查陆家?还是查我们自己?那些旧账,牵一发而动全身!姓杜的,这是要掀桌子!”

他顿了顿,眼中闪过一丝厉色:

“不过,他杜延霖再硬,也是初来乍到。强龙不压地头蛇!他既要“躬行’,那我们就让他看看绍兴的“规矩’!传话下去,岁试照常准备,一切……按“老规矩’办!提调、阅卷人选,务必“可靠’。杜提学不是要看真才实学吗?那咱们就捧上最像样的“才学’,让他看个够!”

风起于青萍之末,山雨欲来风满楼。

整个绍兴府,从府衙深院到县学书斋,从世家朱门到寒门陋室,皆因杜延霖的到来而绷紧了心弦。有人惊惶不安,惧怕昔日隐秘一朝败露;

有人摩拳擦掌,渴盼于贵人座前一展峥嵘;

有人冷眼旁观,静待一场龙争虎斗的大戏;

更有如罗万化者,将满腹抱负与微渺希望,尽数系于那位即将到来的提学大人一身。

两日后,杜延霖车驾如期抵达绍兴府城。

杜延霖一行抵达绍兴府衙时,知府王三淮率山阴知县赵中行、会稽知县钱有礼及府学教授等一干属官,已在仪门外恭候。

场面依足了官场礼数,伞盖仪仗齐全,王三淮更是满面春风,拱手迎上:

“杜学台一路辛苦!绍兴知府王三淮,率阖府僚属,恭迎学台大驾!学台亲临敝府主持岁试,实乃绍兴士林之幸,我等翘首以盼多时矣!”

杜延霖神色平静,拱手还礼:

“王府台客气。杜某奉旨督学,职责所在,不敢言辛劳。岁试关乎抡才大典,地方文脉,杜某初来乍到,还需仰仗府台及诸位同僚鼎力相助。”

“那是自然!那是自然!”王三淮笑容可掬,侧身延请,“学台请!府衙已备下薄宴,为学台接风洗尘,请!”

宴席设在府衙花厅,菜肴精致,酒水醇厚。

席间,王三淮等人极尽恭维之能事,盛赞杜延霖河南河工之功、京师讲学之盛名,又大谈绍兴文风鼎盛、人才辈出,气氛看似融洽热烈。

酒过三巡,王三淮放下酒杯,脸上笑容依旧,话锋却悄然一转:

“杜学台,岁试在即,阖府生员翘首以待。”

他顿了顿,试探着问道:“不知学台对此次岁试,有何具体章程?试题……可已拟定?我等也好提前知会提调、阅卷诸官,早做准备,务求岁试圆满,不负学台期望。”

按照“老规矩”,提学官往往提前数日甚至更早将拟定好的试题交给地方府衙,由府衙负责誉录、封存,这其中可操作的空间极大。

王三淮此问,正是想探探杜延霖的底,看他是否愿意遵循这“惯例”。

杜延霖闻言,目光扫过王三淮看似诚恳的脸,又掠过赵中行、钱有礼等人闪烁的眼神,心中了然。他端起茶杯,轻啜一口,缓缓道:

“王府台有心了。岁试乃朝廷取士重典,贵在“真’与“实’。为防题目泄露,滋生舞弊,本官意欲……临场命题。”

“临场命题?”王三淮脸上的笑容微微一僵,赵中行、钱有礼等人更是交换了一个惊疑的眼神。“正是。”杜延霖语气平淡却不容置疑:

“岁试当日,待诸生入场毕,本官于明伦堂前,当众出题。如此,方能验其真才实学,绝投机取巧之弊。府台以为如何?”

王三淮心下冷笑,这倒也算不得意外,面上干笑两声,连连应承:

“学台思虑周全,防微杜渐,实乃老成谋国之言!临场命题,更能考校诸生急智与真才,我等佩服!佩服!自当遵学台钧命,一切按新规办理!”

他心中冷笑:临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