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3章 风起云涌(2 / 4)
守门官军如同抓住救命稻草,隔着人墙嘶声喊道:
“赵通政!是河南籍的一群刁民,抬了几大卷白布,说是万民书,硬要往里闯!散了衙还不肯走就是那个狂生一”他
手指奋力擂鼓的张一桂:
“就是他!目无法纪,竟敢擅击堂鼓!”
赵文焕的目光越过人群,落在那个奋力擂鼓的年轻举子身上,又扫过他身后那九卷异常醒目、被人抬着的如同巨大挽幛般的白布。
他心中“咯噔”一下,通政司消息最是灵通,连翰林院、国子监的一些官员都听闻了杜延霖在洛阳惩治伊王的消息,他身为通政司官员自然也是知道。
而这万民书八成为此而来!
赵文焕暗暗心惊,但面上却强作镇定,对着众人,尤其是张一桂,厉声呵斥:
“本官乃通政司左通政赵文焕!尔等所为何事?竟敢擅击堂鼓,聚众喧哗,冲撞官署重地?!可知此乃何等罪过?!旁边就是紫禁大内,惊扰圣驾,尔等万死难赎!还不速速住手退去!”
众河南举子齐齐躬身行礼,声音却毫不退缩:
“晚生等参见赵通政,我等乃河南在京举子、百姓,有河南八府一州五百万父老泣血民情,需紧急上呈天子!”
“民情?”赵文焕冷哼一声,明知故问,语气充满不耐与轻蔑:
“何等民情,需要尔等聚众汹汹,擅击堂鼓?惊扰官署,冲撞法度!速速散去!若再纠缠,休怪本官不念尔等斯文体面,以扰乱衙门论处!此罪,你们谁担当地起吗?”
“晚生张一桂,愿以身当之!”张一桂一步踏出,朗声应道,神色坦然,毫无惧色:
“若因民情不得上达而致社稷倾危,学生万死莫赎!今日击鼓,非为私利,乃为公义!为生民立命,岂畏斧钺?!”
“好!”“说得好!”
“吾等愿与张兄同担!”
身后众举子、商贾、百姓齐声喝彩,掌声雷动。
赵文焕脸彻底黑了下来。
和宋岩一样,他可不想为河南百姓递什么劳什子万民书。
因为好处没有,却很有可能无端承受皇帝的怒火。
赵文焕当下强压不快,又换上一副看似语重心长实则威胁的口吻:
“张一桂!你年纪轻轻,已是举人功名,他日金榜题名,光宗耀祖,指日可待!何必因一时血气之勇,行此大逆不道之事,自毁前程?听本官一句劝,速速带人退去!本官念你年少无知,被乡情所惑,尚可网开一面,不予深究!若再执迷不悟,前程功名,俱成泡影!”
张一桂慨然一揖,声音洪亮,掷地有声:
“谢大人金玉良言!然晚生读书所求,非为功名富贵,惟心中一点良知不泯!若见父老蒙冤、黎庶倒悬而缄口不言,则读书何益?今日纵使粉身碎骨,这鼓,学生也要敲到底!这民情,定要上达天听!”这番话义正词严,正气浩然,带着一股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决绝,听得周围人群热血沸腾,连一些围观的京师百姓也为之动容,低低议论着。
赵文焕被张一桂这番掷地有声的话噎得面色铁青。
他伸手指着张一桂,嘴唇哆嗦着,心里正寻思着要不要派人把通政使潘深喊过来处理此事,忽闻街角传来一阵沉稳而威严的仪仗喝道之声。
众人循声望去,只见一乘四人抬的青呢官轿正沿街而来,轿旁仪仗分明,回避牌上赫然写着“礼部右侍郎郭”!
轿子行至通政司门前,因人群阻塞,不得不停了下来。
轿帘微掀,露出一张面容方正、不怒自威的脸庞,乃是礼部右侍郎郭朴。
他今日廷议结束后又入直西苑为皇帝写了一首青词,回来稍晚,恰巧途经此地,被这喧嚣阻住了去路。“前方何事喧哗?何以聚众阻塞官道?”郭朴掀帘下轿,目光扫过混乱的场面,最后落在身着四品服色、面色难看的赵文焕身上:
“赵左通政?此乃朝廷重地,何以聚集这许多百姓,鼓噪喧天?”
郭朴是嘉靖十四年的进士,庶吉士出身。如今是礼部右侍郎,并入直西苑。
这是标准的储相路子,未来大概率是要入阁的。
是以赵文焕不敢怠慢,连忙抢上前几步,躬身行礼,语气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告状意味:
“下官参见右宗伯。惊扰部堂大驾,下官惶恐!实是一群河南籍的举子并百姓,抬了……”他指了指那九卷刺目的白布:
“抬了几卷布帛,声称是万民书,定要此刻递入。下官已再三说明散衙时辰已过,堂官皆已离署,让他们明日卯时再来。可他们……唉,非但不听,竟有狂徒擅击堂鼓,聚众不退,扰乱官署!下官正在处置。”郭朴闻言,眉头微蹙。
他是河南安阳人,听闻事关桑梓,神色瞬间变得极为凝肃。
他目光越过赵文焕,看向那群虽衣衫各异却神情激愤的同乡,尤其是挺身而立、毫无惧色的张一桂,以及那九卷异常醒目的布帛。
“万民书?”郭朴心中凛然。
他为人宽厚持重,本不欲越俎代庖,插手通政司具体事务。
但“万民书”三字重若千钧,且来自家乡河南,这往往是民情沸腾、冤深似海的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