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2章 刘备有雄才,诸葛亮善治国,李翊识虚实,庞统见兵势,难卒谋也(1 / 5)
却说李翊领军走卢龙口,绕道袭取辽西柳城。
早有探报将李翊军的行踪报给乌桓王蹋顿。
蹋顿共起两万人众,赶往白狼山截断李翊军行军路线。
时李翊手中仅一万人马,后续两万人马还在后面。
于是众人皆劝李翊不用着急急攻,先等后面大部队到了,会合一处,然后一举击之。
则乌桓可破,蹋顿之首可取也。
李翊持望远镜眺之,见乌桓部众方至,阵型尚未聚拢。
又回眸望一眼身后跟来的战将:
——吕布、张飞、张辽、张绣、黄忠、马超等。
见此,李翊乃谓众人道:
“今敌军方至,军队不整,阵型未成。”
“若能出其不意,攻其不备,贼不难破。”
话落,问众人道,“谁敢出战?”
此言一出,众将皆是斗志昂扬,群情振奋。
吕布率先请战:
“……君侯,布愿为先锋,直取踏顿首级!”
马超亦不甘示弱:
“超愿随吕将军一同出战,定叫乌桓贼子有来无回!”
张飞嗔目怒吼:
“俺老张早就手痒了,今日定要杀他个痛快!”
黄忠抚须笑道:
“老夫虽然年迈,但弓马娴熟,箭矢犹锋,愿为大军押阵。”
张辽、张绣则沉稳地分析道:
“蹋顿虽勇,然久居塞外,不习兵法。”
“我二人愿分领一队骑兵,侧翼包抄,断敌后路。”
众人之所以如此斗志昂扬,是因为大家都清楚一件事。
远征辽东,本身是一件极为辛苦的事情。
可如今尚未至柳城,迎面便撞上了踏顿的主力部队。
大家明白,只要他们冲上去把踏顿给砍死。
……那么这场战争就结束了。
见大伙儿战意正浓,李翊大喜过望,遂下令全军突击,直取踏顿中阵。
只闻得一声号响,吕布、马超、张飞、黄忠四将齐出。
排山倒海似的,分四路下山,奋力直突。
张绣、张辽各领凉州铁骑、并州精骑分左右两翼杀出,急攻乌桓军阵。
乌桓人见汉军忽然攻来,无不感到意外。
因为他们的人数比汉军要多,原本以为汉军应该会防守反击,不敢主动出击。
遂众人皆不以为备。
不曾想汉人说下山就下山,打得他们一点防备都没有。
蹋顿见此情景,只得仓促应战。
组织乌桓骑兵反击。
这边吕布一马当先,方天画戟挥舞如风。
戟把扫过之处,乌桓骑兵纷纷落马。
马超白袍银甲,挺枪跃马,如入无人之境。
张飞一声咆哮,似驱虎入羊群。
老将军黄忠拈弓搭箭,箭无虚发,游走骑射,乌桓将领应声而倒。
不到半刻钟时间,乌桓将领已死十数人。
乌桓军遮拦不住汉军攻势,自相大乱。
似无头苍蝇般在人群中乱窜。
落马者,自相践踏死者,不计其数。
乌桓军兵败如山倒。
蹋顿见大势已去,心中慌乱,拨马急走。
迎面撞上一将,威武雄壮,杀气凛凛。
“……雁门张文远在此!”
张辽暴喝一声,拍马赶至。
手起刀落,一刀斩下。
蹋顿惨叫一声,人头落地,当场毙命。
袁尚、袁熙见蹋顿已死,吓的魂飞魄散,肝胆俱裂。
在亲卫的掩护下,幅巾单衣,慌忙望东而逃。
主心骨或死或散,余众皆望风披靡。
难撄汉军英风,被汉军杀得丢盔弃甲,血流满地。
此战,
汉军骑疾如风,虏众大崩。
在打扫完战场之后,李翊命人将踏顿首级,悬挂于旗杆之上。
以踏顿之首,宣示乌桓全境。
乌桓余众见大王已死,纷纷投降。
时柳城单于楼班见诸部皆降,心知大势已去。
待李翊大军一至,便主动献城投降。
李翊得以兵不血刃入驻柳城。
李翊坐王座之上,诸将分立左右。
楼班脱去上衣,负荆请罪。
虽然此时已快入夏,然而此时的柳城依然寒冷,只有几度。
楼班面色俱红,一经入殿,仓皇下跪。
“……罪臣楼班,见过郯侯。”
“汝汉话说的不错啊。”
李翊见楼班汉语相当流利,微微感慨。
楼班拜道:
“……回郯侯话,辽西百年来一直是汉、胡混居。”
“罪臣自幼学习汉语,故而汉、胡之语皆能言。”
李翊微一颔首,乃责备楼班道:
“汝辽西乌桓,收拢汉朝叛臣。”
“更俱虏众之兵,抗拒中国。”
“汝可知罪?”
楼班不敢狡辩,磕头如捣。
头破了,血流了一地。
“……罪臣知罪,请天朝上将治罪。”
左右人见楼班如此实诚,都有些诧异。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