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2章 刘备有雄才,诸葛亮善治国,李翊识虚实,庞统见兵势,难卒谋也(2 / 5)

加入书签

而楼班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他知道自己狡辩也没用。

在李翊大军接管柳城的那一刻起,他便已是俎上之鱼,任人宰割。

李翊问身旁荀攸道:

“目今乌桓王蹋顿已死,单于楼班献城投降。”

“公达以为该治楼班何罪?”

荀攸被点名,当下也听出了李翊的话外之音。

便道:“在下以为,此次包容收降二袁儿之首恶逆贼,乃乌桓王蹋顿。”

“今蹋顿已经伏诛,至于单于楼班有治下不严之过。”

“但念其有献城投降之功,或可功过相抵。”

听完荀攸的话,众人这才明白,原来李翊并不想治楼班的罪。

所以才让荀攸出来讲话,给一个台阶下。

“……嗯,公达之言有理。”

“不过汝身为单于,放纵踏顿抗拒王师,不是柳城一功便能相抵的。”

李翊又责楼班之过道。

楼班当了好几年的单于,当下也听出了李翊话外之音。

立即俯首行礼道:

“罪臣楼班自知罪孽深重,愿为天朝戴罪立功。”

“但有君侯有用罪臣之处,罪臣虽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张飞闻言,忍不住对身旁的张辽嗤声笑道:

“此人是胡虏单于,说起汉话来倒是一套一套的。”

“……善。”

李翊凝眸,“吾闻辽西有不少汉民、胡民,汝可仍为单于,为我招降民众。”

楼班一听自己还能继续当单于,当即感激涕零,连连谢恩。

这是一套标准的鞭子与果戏法。

徐庶见李翊一番操作下来,把这个楼班收拾的服服帖帖的。

当下也是佩服不已。

蹋顿本身在辽西拥有很高的威望,于白狼山临阵被斩,极大的震慑了辽西的民众。

而当单于楼班亲自出面招降民众之时,辽西的汉民、胡民遂纷纷向李翊投降。

所降者,二十余万众。

张辽因阵斩踏顿有功,被朝廷增益食邑五百户。

不表。

既收降汉民,李翊乃差人打听袁尚、袁熙下落。

在胡人的帮忙下,得知二人兵败之后,已经逃亡辽东公孙度处去了。

众人皆问是否要去辽东追击,李翊抚须笑道:

“目今乌桓已降,袁尚、袁熙大势已去,不成气候。”

“纵其逃亡,不过飞走两只野鸭罢了。”

“能收降辽西汉、胡之民,才是此战的最大收获。”

李翊既收复辽西,便开始正式处理这里的胡、汉问题了。

多年以来,由于辽西乌桓人常年与汉人混居,不论是生活习惯,亦或者语言文字皆大多汉化。

辽西的手工业、制造业、冶铁业也有了一定基础。

在这个基础上,李翊就没必要将这里的人口迁往内地。

如果迁走,只会白白便宜鲜卑人。

等于消灭了一个乌桓人,又来了一个鲜卑人。

到时候难道再出兵征讨一次吗?

索性留在此地,长足发展。

既要发展,首先解决的就是“人”的问题。

历史上的三郡乌桓,是直接被汉化了,慢慢地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中。

但怎么汉化的,史书只是一笔带过。

这其中的工作,只能由李翊来做。

为此,李翊做了两个人事任命。

第一,仍旧令楼班为乌桓单于,统领乌桓诸部。

此举,极大安抚了初降的乌桓民众的内心。

当他们发现汉人并没有马上取缔他们之时,只要单于不发话,他们自然会安分守己。

第二,设北戍校尉,秩比两千石,令张绣领之。

北戍校尉与乌桓单于同治辽西,右北平郡。

但北戍校尉有监察权与决策权。

对重大事项的决策、重要职位的任免、重要项目的安排、大额经费的使用等等。

俱拥有最终的决策权。

即便是单于楼班有重大事项的决定,也得先经过北戍校尉的同意。

没错,北戍校尉的设立,就是用来监视楼班的。

具体一点,便是书记与市长的关系。

至于北戍校尉如果有事,则可先西去往渔阳郡。

若是汉人之事,便由渔阳太守出面解决,解决不了则上报冀州治所李翊处。

若是乌桓人之事,便由护乌桓校尉出面解决,解决不了同样上报冀州治所李翊处。

一番操作下来,李翊基本上解决了收复的辽西郡地方稳定问题。

接下来,便是加快本地胡民汉化的问题。

为此,李翊单独约谈单于楼班。

“……罪臣楼班见过郯侯。”

“诶,不必多礼。”

李翊上来便开门见山:

“吾听闻你乌桓部,早年间多向匈奴人交纳皮布税,未知可有此事啊?”

楼班脸色微变,鞠躬道:

“回禀君侯,确有此事,不过那已经是三百多年前的事了。”

“现在——”

“诶!”李翊出声打断楼班,不耐烦地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