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8章 李翊:徐州科技院的院长非孔明莫属,我就当个名誉教授吧(2 / 6)

加入书签

刘备早已经证明了自己有能力在徐州立足。

不仅如此,灭袁术、败袁绍。

是天下当之无愧的第一诸侯。

被刘协认了族谱,封了王。

当年跟着刘备打天下的一帮老兄弟也全都吃香喝辣。

李翊得了冀州,关羽得了青州,田豫、牵招得了幽州。

张飞、赵云、陈到、糜竺、简雍在齐王府里的最高层用事。

反观陈宫呢?

一再追求完美,君主换了一届又一届。

可兖州却与他渐行渐远。

连续多年的失败蹉跎,也让陈宫产生了严重的顿挫感与自我内耗。

他开始思考自己这些年到底在做什么?

当年来徐州时,没有跟随刘备是不是一个错误?

虽然很不想承认自己的眼拙,但铁一般的事实摆在眼前。

陈宫在当时就是站错了队。

此前你对我爱答不理,现在我让你高攀不起。

陈宫已经错过了投靠刘备的最佳时机。

当年的刘备才刚刚坐稳徐州,正是求贤若渴,急需招募人才的时间段。

彼时的陈宫若是放弃吕布,留在徐州,肯定能够得到重用。

说不定现在已经混上个太守级别的高官了。

但现在,

已经位极王侯的刘备,多陈宫一个不多,少陈宫一个不少。

面对刘备不计前嫌,再次抛出橄榄枝来。

陈宫肯定不能“一错再错”,果断抓住了这个机会。

进了齐王府当了一个幕僚。

刚入职的陈宫,也是想要积极表现自己。

兼之又是干曹操,陈宫也是踊跃发言,为刘备分析曹操可能的用兵方向。

“……魏军并无水师之利,故不敢用重兵于淮南。”

“前既割泰山郡与大王,必不敢逾岭犯徐。”

“故臣料其东线之师,必自鲁出而寇东海。”

“盖东海邻下邳,魏欲速战而下之,以胁大王。”

陈宫本身是一位优秀的战略家,兼之又是兖州人,对兖州的地理熟悉。

更对曹操这个人了如指掌。

他断定曹操肯定会走鲁国,然后入侵东海,奇袭下邳。

这对于曹魏想要快速取得齐国国都,占据主动而言,是最佳的进军路线了。

刘备顺着地图上的淮泗沂几条河流,沿线摸挲了一番。

沉吟半晌,对一旁的关羽说道:

“云长,汝即刻前往下邳。”

“徐州之众,交予你来调遣。”

言外之意,刘备把南线战场交给了关羽。

这在大伙儿的意料之中。

毕竟一个片区的总司令,肯定是在李翊、关羽、张飞这三人中选。

李翊已经总督北方了,南方战区不是关羽就是张飞。

“喏!!”

关羽当即领命,带了一万青州兵,便赶去徐州赴任了。

“让元龙将淮南的舟师分一部到徐州前线,供云长调遣。”

考虑到徐州也有不少河流,兼之邗沟河道的竣工。

刘备又下令分拨给关羽一批水师。

好方便他运输粮秣器械。

刘备创业至今,手上能够直接动员的兵马大概在十七万人左右。

这十七万人是在不伤国本,稳定国内局势,所能动用的极限。

但不到迫不得已,刘备肯定不会举国动员到这种地步的。

因为动用十七万军队,就意味着还要动用至少四十万到五十万民夫。

这个代价是刘备很难承受的。

目前徐州能直接参战的兵马有五万,淮南有两万。

算上云长带去的一万青州兵,所以南方战场投入的兵力大概是八万人左右。

八万直接上战场的兵,这已经不是一个小数目了。

刘备望着统计上来的数字,虽然已是久经沙场。

但还是忍不住写信叮嘱了关羽一句:

“云长如晤:”

“徐州之重,托于贤弟。”

“今以八万之众付卿,非轻也。”

“夏侯渊乃曹营虎将,深谙兵法,切大意不得。”

“愿卿察地形险易,量敌而后进。”

“但有不明之处,可与孔明相商。”

“慎之,慎之。”

待写完这封信后,刘备这才稍稍宽心。

就在临淄静静观望局势。

又过两日,人报丞相李翊自北方而来。

刘备颇感震惊,即命李翊来见,问:

“……丞相不在渤海守冀州,怎么独自来青州了?”

刘备见李翊也没带多少人,知他肯定是有什么事情要办。

李翊乃道:

“闻大王大军停驻于临淄观望,翊身在河北,特来拜谒。”

刘备松一口气,又道:

“虽然如此,然丞相身兼北方军务。”

“曹贼随时可能用兵,丞相还是先回河北去为好。”

李翊微微一笑,柔声宽慰刘备道:

“大王勿忧,臣已遣张郃、高览两位将军守巨鹿、甘陵。”

“至于渤海,有徐晃、张辽,荀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