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8章 李翊:徐州科技院的院长非孔明莫属,我就当个名誉教授吧(3 / 6)

加入书签

攸、徐庶。”

“不会有失,愿主公勿忧。”

北方的大臣不在少数。

但李翊重用的武将,只有两种人。

一种是张郃、高览等河北老将,一种是张辽、徐晃的徐州旧将。

同理,荀攸是老臣,徐庶是新人。

让新老达成平衡,是李翊一贯的用人风格。

“曹贼集重兵于淮南、东线,其志不独在北疆。”

“是故北境守备空虚,兵不足以当我。”

“贼素畏我,若我不先动,彼必不敢轻举。”

李翊进一步为刘备分析当前的局势。

他在河北的人事安排已经妥当,曹操没有往北方继续增派人马。

既然没有兵力优势,那李翊便敢断定曹操不敢向动手。

也正因为如此,李翊怀疑此前曹操举国动员,往河北增益军马是魏国细作放出的假消息。

从种种细节上来看,曹操在东线战场与南线战场上投入的兵力,是要大于北方的。

其实这样也更合理。

为何?

曹操现在的治所就在河北,他的魏郡根本没有什么纵深。

真打起来,基础设施破坏必然极为严重。

所以想把战线往东线移,反过来威胁刘备的治所,便是曹操打得如意算盘。

“依照丞相之意,魏国为将兵力集中在东线战场?”刘备问。

“臣此行,正为巡徐州,以筹攻守之策。“

“若魏果举国伐徐,可使云长固守。“

“愿大王益臣偏师,臣当北上取曹氏河北余土。“

“如此则河北可定,天命必归于齐矣!“

好罢……

刘备背着手,蹙起眉头,又问:

“那丞相在河北想要多少人马?”

“兵势未明,或一二万,或三四万。”

“方今战端初启,胜负难料,未可遽断也。”

李翊十分坦诚地向刘备表示,现在还不能确定。

如果只是让李翊在北方击败曹操,那他不需要刘备给他增益人马。

只有河北兵就够了。

但问题是他不是要打败曹操,而是要侵吞占领曹操的领土。

如果要完全消化,并控制北方的魏土,使之不会反扑。

那就必须找老刘多要点儿人。

“此外,近闻幽州豪族屡弑长吏,树叛旗以抗王命。”

“然大王勿忧,臣已遣国让往镇之,必不使其乱。”

“目今幽州稍安,惟欲益豫万骑,以靖边患。”

“既可弭内乱,兼御鲜卑之扰。”

李翊一面给刘备汇报幽州的工作,一面又解释了为什么要找老刘继续要兵。

不单单是给自己要的,也是为幽州田豫要的。

幽州本来就是苦寒之地,需要靠冀、青二州的钱粮赋税来填补每年的空缺。

刘备忍不住调侃道:

“幽州新附,增兵镇抚,固其宜也。。”

“然丞相何独惴惴于北狄乎?”

“寡人观鲜卑,岁遣使贡,执礼甚恭。”

“以丞相百战之威,竟畏此撮尔小虏耶?”

所谓国恒以弱亡,独汉以强亡。

随便一个割据军阀,都能暴揍周边的异族政权。

甚至被李翊刚刚灭掉的公孙度,一个人揍周边所有人。

也不怪刘备轻视这些异族了。

李翊顿首对曰:

“昔匈奴冒顿单于亦曾纳贡于汉,而白登之围,几倾社稷……”

“方今海内鼎沸,兵连祸结,生民疲敝。”

“四夷枭獍,虎视边陲,此其勃兴之机也。。”

“设若天下一统而丁壮尽丧,胡骑乘虚南下。”

“则宗庙倾覆,岂非社稷之厄乎?”

“是故臣佐大王,务在休养生息以固国本,轻徭薄赋以蓄民力。”

“外则绝其互市,以弱其货殖。”

“亦或离其部落以分其势,筑塞置戍以遏其锋。”

“如此则中国可安,夷狄不能为患矣。”

刘备颔首,又问李翊除了去徐州进行战略部署之外,还有别的什么事要做。

“……呵呵,大王明鉴万里,臣岂敢有所隐瞒?”

“然实无他故,惟欲赴徐州,与孔明共议军械革新之事耳。”

此前攻打巨鹿时,李翊见识到了纯科技碾压,与时间差带来的战场优势。

从前弱小,不敢使劲往科技上怼。

如今齐国强大,李翊认为可以在科研技术上更上一层楼了。

但李翊平时太忙了,要做的事情太多,没办法花太多时间在科研上。

李翊是个工作狂,这事儿众人皆知。

相府里的人都评价李翊是“事必躬亲”。

事必躬亲,倒不是说李翊每件事都要亲自参与。

而是大小事务都要参与和把关。

直白点,就是什么事都要管。

说好听点儿,叫事必躬亲。

说难听点儿,叫掌控欲强。

所以后世也有很多人吐槽,说李翊看似是事必躬亲,实际上就是舍不得放权。

但不管后人怎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