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章(1 / 2)
第41章查问
邹氏足够伶俐,只一听就辨认出来,毫不设防的打开门,声音哽咽:“长公主殿下。”
魏渊几乎要被这一声满是委屈的呼喊激起一片慈心,忍不住伸手抚了抚邹氏的鬓发:“孤惊闻噩耗,特来看看你们。莫怕,莫怕,在这里,不会有人伤了你和赵娘子的。”
赵氏听见声音,也从里面出来,见是长公主,忙下拜:“民女赵氏拜见长公主殿下。”
与魏渊想象中不同,这位赵娘子并非清丽女郎,而是一位丰润妇人,行止之间颇有韵味,可是脸上颇有市侩之色,行的叩拜之礼无形状,这一声"长公主”也叫得谄媚,魏渊不甚喜欢。
与不卑不亢、言行有度的邹氏比起来,赵氏此人一眼看去,便知是民间女子,更衬得邹氏年纪轻轻,气量不俗。
邹氏见状也忙要下拜,被魏渊拦住。
魏渊道:“这几日倒春寒,外头还是冷,先进去吧。”一行人鱼贯而入,云归妄抢先一步,离魏渊最近,甚至比满月还要近身。满月知道轻重,退后半步,将他让在身前。
魏渊一边往里走,一边道:“众位乡亲的事,是孤与官府保护不周,才让贼人钻了空子。二位娘子万望节哀啊。”
内室逼仄,几步就到了桌前,魏渊自然而然在主位落座,随侍四人皆侍立一旁,见二女卑怯不敢坐下,魏渊特道:“二位娘子坐呀。”二女才一左一右在下首坐下。
邹氏道:“也是乡亲们薄命,怨不得殿下,也怨不得诸位大人。”说着,又有些哽咽了。
邹氏的泪水与赵氏不同,在魏渊看来,赵氏更多是物伤其类,害怕自己和其他乡亲落得一样的下场,而邹氏……
这样说罢,只有每年上元中元下元为家人哭时,魏渊才会落下这样的泪水,露出这样的神情。
难不成,邹氏与死者中的某一位或者某几位素有旧交?可是此前邹氏自言,这些人都是因为家中女子失踪,一途上京告状才聚在一起,此前并不相识。有些奇怪。
魏渊暂时按捺住心中的疑惑,按着原先的想法道:“可是,二位娘子须知,此事不是天灾,而是人祸。”
其实不消说,这二位女子才是直击死亡现场的第一人,越诉者十一人和卫士六人死状如何,她们一清二楚。
兴许是想到了那场景,便听得赵氏一声干呕。这声音不雅,邹氏生怕贵人责怪,忙为赵氏解释:“殿下恕罪,赵娘子身怀六甲,想起血腥之事,难免.……
“身怀六甲?"魏渊“哎"了一声:“这可真是……大理寺负责安置的人知道吗?可曾请了郎中来为赵娘子开过安胎药?”“开过了。“赵氏点头:“谢谢殿下关怀。”“要做母亲的人了,怎能跋山涉水啊。"魏渊一副怜惜的样子看着她。便见赵氏仿佛有些羞惭似的:“上路的时候民女尚且不知,只因民女上月丧夫,只与婆母相依为命,婆母又失踪,民女实在焦心,便自告奋勇到京城来。谁知路途中有些不适,才发觉肚子里揣了个小冤家。”她说话庸俗,魏渊不以为忤,只是下意识觉得有哪里不对劲,但一时没有想出来,便先搁置了。
这是女子的私事,魏渊不愿在大庭广众之下多谈,又安慰两句,便接着方才的话说:
“今日孤来此,一是宽慰二位,让二位安心,二来,是想问问二位那日的情形。“她说得恳切:“此案疑点重重,颇为难解,务请二位娘子细细回想,说不定,破案的关键线索就在蛛丝马迹之间。”此言一出,二女都沉默了,思索着,半响,邹氏才道:“殿下,这样大的事,事关我河北道越诉者十一人与六名守卫大人共十七条人命,民女知道轻重,自然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可是……可是民女所知所见,已然全部交代给大理寺的大人,再多的线索…当真没有了。”
对这回答,魏渊早有预料。但与公门之人不同,今日在场的,一个精通伪饰,一个江湖游侠,一个内卫出身,一个专司杂务,指不定能从不同于大理寺例行办案的角度问出些什么来。
她淡笑道:"无妨,孤来问,你们答。“
先问:“二位娘子那日一直在一处吗?”
“启禀长公主殿下,并非如此。“邹氏的回答与答大理寺时相同:“民女二人有两次分别,赵娘子方便时,民女在外等候;民女扭伤脚踝休息时,赵娘子为民女去寻了客栈老板来。”
选择从此处切入,是魏渊深思熟虑过的。
当日的时间线,大理寺早已问得清清楚楚,甚至还派人根据邹氏、赵氏、客店老板、地字号客人的供述重演了一遍当时的情形,几乎严丝合缝。但也只是几乎。
据他几人说,因为自来京城一直是邹氏和张员外主事的缘故,其他人一直在天字号院,大门不出,二门不迈,是以赵氏对悦来客栈极不熟悉,又是夜里,光线昏暗,故而赵氏在寻找客店老板时,走了许多岔路。悦来客栈占地不小,绕来绕去,从赵氏出发,到找到老板,竟然花了足有三刻钟的功夫。
而事后问赵氏,赵氏自称当时天色太黑,实在记不得走过哪些路了。这便是一个疑点。
三刻钟,如果是脚程较快的人,已经足够把整个悦来客栈转上一趟了,赵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