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pter46 疏离感(2 / 3)

加入书签

了两先令的中介费。两先令是她工作两天,一天工作十二个小时才能拿到的钱。可惜在中介事业发扬光大之前,她就被伊莱莎截胡了。一周十八先令的薪水足以解决她家目前的燃眉之急,不管怎么说,在卡莱尔太太的价值观里,当街边摊贩竞然比当商业中介更能接受一一一个女人抛头露面,像什么样子。

况且伊莱莎并不需要她一直来当帮工,这正合卡莱尔太太本人的打算,只要卡莱尔先生恢复好了,码头的老雇主愿意给他一个工作,她就可以安心地回归家庭了。

卡莱尔太太一家四口目前住在河岸边的寄宿屋里,听说她只有两个孩子时,伊莱莎忍不住为她松了口气。

她们约定好了,卡莱尔太太每天上午八点来蒙彼利埃广场,晚上卖完了就收工。

她还帮伊莱莎租到了一辆带棚顶的推车,租金一周十先令。至于每年五先令的街贩经营执照,伊莱莎自己去办理了,还剩下场地的问题,女房东为她介绍了摄政公园附近的马里波恩路上的一个公寓厨房。这所公寓的租客们同她现在租住的公寓租户组成差不多,大多数都是从事风俗业的高级妓/女,女房东并不需要给她们提供餐食。除此以外,那里还有一两个打字员跟商店售货员合租一套房间,她们通常会在公司附近的咖啡店买一杯茶、一份沙拉,再来两片面包,解决餐食。因此公寓的公共厨房并不像伊莱莎在东区看到的寄宿屋一样,变成了一个热火朝天的公共场所。在东区的脏乱的地下厨房里,租客们会围在一起喝酒聊天,如果遇到付不起床位费的熟人,他们还会慷慨解囊,给人凑出来四便士,让他不至于流落街头。

跟这样热闹的地方相比,公寓的厨房相当冷清。伊莱莎以两先令一月的租金租下了马里波恩路公寓的小厨房,燃料费自理,房东太太干脆把厨房的钥匙交给了她。原料、成本、定价、场地、执照、运输还有助手,见她都考虑好了,凯莉点点头,语气平静地问:“你要搬去马里波恩吗?那里离摄政公园更近,更方便。”

伊莱莎承认,她在马里波恩租房子的时候确实存了搬出去的打算。凯莉是一个很有边界感的室友,她们的关系也不错。找到了帕夫太太,伊莱莎没有理由再留在这里。或许是有的,但她选择了退却。

她不可能做到对一段需要深入的关系坦诚以待,洛维拉夫人虽然远在多塞特,她的目光依旧像阴影一样笼罩在伊莱莎身上。从班尼特那里辞职,找一个新的地方工作,再为了方便搬走,一切都是这么水到渠成,伊莱莎很熟悉要怎么做才能自然又快速地冷却掉一段情谊。她犹豫了一下,还是说:“我以为伊迪丝会搬过来,反正等到庭审结束,我的房租也到期了。”

凯莉摇头:“不,她不在伦敦呆了,她要去约克。”“去约克?我还以为她……”

虽然只见过伊迪丝一面,而且她口音中的苏格兰口音已经淡得几乎听不出来,但伊莱莎还是能听出来她在元音上无意地拉长了发音,是典型的苏格兰口音那天去酒吧时下了雨,伊迪丝用了一个苏格兰人才用的俚语来形容阴沉的天气。

凯莉问她:“以为什么?”

觑了一眼她的脸色,伊莱莎回答:“我以为她会选择回爱丁堡,或者格拉斯哥。”

凯莉为隐藏来历做出了种种努力,比如她的口音听起来就像是来自南部的乡村,只有在跟伊莱莎聊天且极其放松的情况下,她才会在发r音上带着点儿轻微的颤音。

在维多利亚时代,一个人的受教育程度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绝不仅仅只表现在读写的能力上,言谈举止、爱好品味也能暴露真实的水平。凯莉口音很标准,读过莎士比亚、济慈的诗,在账目管理上也有经验,喜欢苏格兰蓟,换季会更换新香水和新衣服,小时候在家里有育儿保姆……伊莱莎并没有想要窥探别人隐私的想法,但是这些信息就像凯莉身上的香水一样,跟她朝夕相处就无可避免地能够知道她是一个出身不错、受过教育、来自苏格兰的女孩。

听到熟悉的地名,凯莉怔了一下,她不意外伊莱莎会猜到她的出身,但是没想到伊莱莎会直接说出来。

她张了张嘴,最后只是说:“没有人在格拉斯哥等伊迪丝。”把床上的稿纸和记账单子都递了回去,伊莱莎接过去,对齐理好,放在写字台下的小抽屉里。

日光照在对面的房屋的石墙上,墙边种了一排植物,高加索蓝盆的花瓣像是女士的衬裙,花心泛着淡淡的绿,间杂地生长几丛豆沙粉香彩雀。伊莱莎坐在椅子上,从窗台对面的花再看到自己的花。蓝风铃非常难搞。

考文特花园的花贩告诉她,这种花需要太阳,但是不能太热,而且尤其不能缺水,现在夏天,每天都要记得浇水,施肥也得勤快,需要施薄肥,记住不能过量。

伊莱莎小心翼翼地伺候它,而它此时正在书桌正对的窗台上装草。楼下传来了邮差开门的声音,她从椅子上起身道:“我听到有人来送信了,也许有我的信,我下去看看。”

在她拉开房门时,凯莉忽然说:“莉兹,你真是一个特别的女孩。”“………因为我给你一种疏离感?”

伊莱莎下意识地回她,但是很快觉得这样开玩笑对凯莉不妥,于是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