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7章 鸡蛋摇散黄,蚯蚓切成半(1 / 2)

加入书签

“犁庭扫穴?!”辽西诸将皆惊!

乘虚而入的道理他们不是不知道,这也是东江镇一直在做的事情,但这些都只能算是小打小闹,现在看来,皇帝要动真格了!但这个时机真的对么,建奴可是十万大军直指京师呢,而京师又能够拿得出多少精兵呢?!

清扫敌巢是很带劲,可要是到时候仗打赢了,北京却沦陷了,大明灭亡了,他们不就白忙活了吗?谁给他们封赏,谁给他们钱粮养兵?!

正是由于这个计划太过疯狂,听着像是假命令一样,朱由检才将曹化淳给派了过来。当场宣读圣旨以增加可信度,而不是下发一纸公文。

朱由检让曹化淳当监军太监,随军出征,监军有打小报告的权利,不许干涉指挥。他无人可用,希望曹化淳经过历练,可以早些点亮军事技能。

当然,除了圣旨,曹化淳还带来了更详细的军令:此次北伐辽东,以东江伯毛文龙为主帅,挂征虏大将军印。锦州总兵官祖大寿、宁远总兵满桂分别统领左右翼骑兵,听从毛文龙调遣。

令赵率教、曹文诏、曹变蛟、何可纲进京,无需率领大军回援,允许携带自己的亲卫家丁,轻装简行驰援北京,回京以后接手三大营的指挥。袁可立留镇山海关。

锦州城和宁远可以半弃守,只留几百兵看着,维持城内秩序,将辽西的主力压上。

遇到坚城可以绕过,只攻击小的城寨,剃发留辫子的、不会说汉话的统统弄死。汉人打包带回来开发辽南,不愿意走的弄死。物资能抢就抢,抢不走就一把火烧了,河堤扒了,煤矿点了。

总之,辽东这块地大明一时半会抢不回来,但你建奴也别想好过。什么礼乐教化都不如刀剑好使,能够对抗野蛮的只有更野蛮。

遵化城,围城的第三天,巡抚王元雅站在城头望眼欲穿,左等右等没有等来援军,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建奴打造盾车和云梯。遵化号称畿东第一大城,商业繁华,城池是足够大、足够深了,但是却没有足够的兵力去防守。

驻扎在遵化的只有几千卫所兵,这是因为遵化已经是在关内了,正常来说,遵化是不需要面对敌人的进攻的。王元雅只能发动城内青壮,拆毁城内房屋用以守城。然而,战争发展到今天,职业军人与普通百姓已经拉开了足够大的距离,打仗的形式与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大为不同。

正月七日,皇太极设下的四万伏兵没有蹲到大明的援军,只能悻悻然撤回。建奴八万大军猛攻遵化城,第一天,扮作难民、商贩混入城内的奸细作乱,帮助建奴夺取了南城,双方士兵在城内展开惨烈的巷战,战斗持续了一天一夜。王元雅不愿意投降,害怕被俘,于府衙自缢殉难。

其实,遵化城与三屯营离得很近,骑马也就半天的路程。遵化的陷落彻底震撼了大明的官僚士绅,百姓们心中生出无尽的愤怒,他们觉得自己受到了欺骗。

明明不久之前大明还节节胜利,他们为自己明人的身份而自豪,就连缴税都积极了不少,至少朝廷的表现让他们觉得自己缴纳的赋税也不完全是被贪墨的,还是可以养兵发挥作用的。可是,大好局势怎么就变成了这样了呢?

几天前,官员们质疑皇帝小题大做,在遵化陷落之后老实了不少。现在的问题已经不是要不要派兵去剿灭皇太极,而是京师能不能守住了。

在震惊、愤怒、恐惧等情绪下,朝廷的书生不能亲临前线,于是发挥刀笔的作用,开始猛猛弹劾蓟辽总督:“杨镐手握重兵,却怯战畏敌,倘若兵不能战,那么养兵又有什么用?!请陛下将杨镐召回,总督之职,另择勇力之臣担之。”

朱由检冷冷一笑,说道:“如今三屯被围,如何召回?!功过战后再讨论,如今你们弹劾再多也是无益!”

朱由检的命令传不到三屯营,与杨镐之间的交流就只有正月初三的那一封奏疏,是杨镐报告了自己的情况。但在两人没有完全交流的情况下,朱由检还是主动把事给扛了下来。

朝会上,朱由检将一叠弹劾奏疏丢到了群臣面前,淡淡道:“你们慌什么,朕不是早就与你们说过,建奴势大、难以抵挡么?敌军尚且在百里之外,你们便自乱阵脚。说杨镐畏敌不战,可是萨尔浒我军冒进,以至惨败的教训,你们都忘记了吗?!”

“拳头,要缩回来再打出去才有力气!”这就是朱由检给朝野的解释,“抽调各镇精兵齐聚京师,依托北京城防,咱们才有与建奴大军对垒的资格。”

秦良玉再次挂帅,禁内的三千白杆卫不能动,老太太没有嫡系部队在手,实力大打折扣。她提出让自己的儿子率领白杆兵千里驰援,但是两地距离太遥远了,白杆兵又不是骑兵,等他们赶到,一个半月的时间就过去了,并且急行军对军队的损害太大,他们的战斗力也会大打折扣,还要休养好一段时间才能用。于是,他们决定让白杆兵顺江而下,再让福建水师北运。白杆兵的数量不太多,只有几千人,但是精兵难得,跟建奴作战,普通的士兵发挥的作用不大,甚至还有可能溃逃。会战不是一味地堆积兵力,而是要集合精兵,并且合理调配,形成合力。

临阵指挥靠秦良玉,宏观调配靠朱燮元,就连各镇援军派遣什么部队,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